第九屆科博會中國高新企業發展國際論壇于2006年5月24日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在"論壇"上,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指出,衡量創新國家不單是從經濟實力和科技的發明數、專利數發表的論文數來衡量,更主要的是看是不是真正以創新作為國家的發展動力。成思危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寄希望于企業,寄希望于學習、寄希望于人才,寄希望于青年。成思危談到,我們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主要在于知識差距,建設創新型國家是一個非常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是一個時髦的口號,也不是一場迅猛的運動,而是需要
我們長期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因為我們離創新型國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成思危認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型國家是以創新為主要發展動力的國家,我們離創新國家還有相當遠的距離。衡量創新國家不單是從經濟實力和科技的發明數、專利數發表的論文數來衡量,更主要的是看,是不是真正以創新作為國家的發展動力。從現實情況看,我國現在技術對外依存度超過50%,一半以上的技術是靠引進。我國真正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在全國只有萬分之三左右,即使在中關村這樣一個我國高新技術比較集中的地方,擁有自主創新的企業也只有3%。包括科技、教育管理等綜合要素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現在只有30%左右,而在發達國家是在60%以上。從數據來看,我國現在確實還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夠真正實現建設創新國家的目標。成思危指出,建設創新國家是一個全面的系統工程,要寄希望于企業,寄希望于學習、寄希望于人才,寄希望于青年。形成需求拉動模式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成思危談到,從全國企業來看,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肯定不是創新的主體。其原因在于計劃經濟體制下面,長期以來企業沒有創新的動力,而企業管理者也由于任期的因素,僅考慮最大化在任期內的績效,而不是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成思危認為,要使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首先要在制度上進行變革,要創新。要使企業能夠真正來引導創新,企業能夠在創新方面能夠承擔主要的投入,企業能夠承擔創新的風險和享受受益,這樣才能說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而這需要改變現在研究和開發的模式。他談到,長期以來,我國研究和開發的模式,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基本上是蘇聯的科學推動的模式,創新主要是靠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員搞的發明和成果,然后找企業去應用,然后結合起來,再進一步通過運用實踐最后取得成效。這種模式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要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話,這種科學推動的模式就要轉變成為需求拉動的模式。需求拉動的模式就是由企業先去研究市場,然后根據研究市場的結果,確定目標,然后根據市場的目標--開發目標,由企業邀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共同來進行研究開發,這樣研究開發出來的成果,很快就可以變成產品,變成生產力,能夠取得實際應用的效果。只有這種模式,才能使企業能夠作為創新的組織者,來組織創新。成思危指出,這種模式絕對不排斥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作用,與前一種模式的區別在于題目的來源不是從文獻與研究人員本身來做,而是從市場來做的。成思危談到,我國每年的科技成果大概有3萬項,但是真正轉化成產品的大概只有15到20%,真正形成產業的恐怕不到5%。因此在研發的模式上,需要更進一步的去貼近市場,以企業為主來確定研發的目標。在不排斥國家支持的同時,要以企業為主要的研發目標和投入的主體,把實驗室的成果變成能夠產業化的技術,變成能夠在市場上銷售的產品。企業作為投入的主體以后,就成為承擔風險和享受收益的主體,這樣才能使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因此需要在制度上、管理上進行創新,逐步地把我們的企業推向創新的主體的位置,一定要使它成為確定項目的主體,成為投入的主體,成為享受收益和承擔風險的主體,需要給予各方面政策的支持。創新是在學習的基礎上創新成思危認為,宏觀意義上的創新國家,必須要有微觀意義上的學習型組織做支撐。學習更多的是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他指出,創新不是憑空的東西,而是在學習的基礎上去創新。成思危認為,即使是原始創新,也不是完全憑空的,它有的一部分還是要學習人家的東西。現在媒體宣傳一說就是完全知識產權,實際上是不夠科學的。他強調,對于產品專利方面,核心專利必須是自己的,其它專利則可以通過相互交換的辦法來取得,甚至有個別專利可以這樣來取得。輿論上誤導的完全自主創新就高一檔,沒有必要。只要是自主創新就可以,因為必須要學習別人的東西。成思危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要使我們的每個組織,包括政府、科研單位、企業、院校、事業單位都能夠成為學習型組織,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全民的學習熱潮,才能形成創新的動力。學習型組織的核心就是要系統的思考,要對任何一個問題都有一個系統的思考,不要只看到局部,一定要全面的來思考問題。在不斷超越自我的同時,通過個體學習,群體學習,整個組織的學習三個層次最終形成學習型組織。競爭的核心是人才創新能力的競爭成思危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要有人才。現在國家間的競爭,背后是技術,科技實力的競爭,科技實力的競爭關鍵是人才實力的競爭,人才實力的競爭核心是人才創新能力的競爭。他認為,沒有人才,不可能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培育人才,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改革。要在教育模式上進行改革,不斷地提高培養創新型人才。同時,在分配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一次分配里面,政府不應該去主導,要讓市場去分配,要按勞動的質量和數量去分配,要使那些有知識、有創新,通過自己的工作為社會帶來更大效益的人能夠取得更多的報酬。成思危指出,要通過人才發現、培養、選拔人才,把最優秀的人才放到關鍵的崗位上。對人才一是要加強自己的培養,二是要通過政策給予適當的待遇,這樣才能夠讓人才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能光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需要一系列的政策來體現這一目標。青年一代是創新的主力成思危談到,青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學習是一種上進心、責任感,求知欲要成為學習的動力,就是要不斷的上進,在工作上要有責任感,對新事物要感興趣,有一種求知欲才能不斷的學習。希望青年同志們,能夠更加勤奮的學習、創新,成為我們創新隊伍里的骨干和主力。成思危認為,通過15年的時間,完全能夠使我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型國家,并可以在世界的競爭中占有中華民族應有的一席之地。[][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