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勁華
《財經時報》:在采風、調研或者挖掘民間藝人的過程中,關于內蒙古的民俗文化處于一種什么樣的境地?
巴·布和朝魯:包括呼麥在內,很多民間藝術逐漸地被人遺忘。呼麥起初在西蒙地
區比較多,后來逐漸被淡忘。如今,八十多歲的一位老人已經去世,子女后代沒有人愿意學習呼麥。生產生活文化上的變化,使年輕人開始接受新的東西。近幾年學呼麥的年輕人多了,有的用于評書中。文化上的自信心很重要,現在年輕人逐漸有了自信,開始樂于學習。過去會覺得呼麥是很落后的東西,現在不一樣了,國內外環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都非常重視,這對民間文藝很有幫助。只有發揚傳承這個東西,民族或者地區才能站住腳。在經濟上,比如在赤峰,通過把民間的一些唱歌舞蹈表演用于發展旅游業,從經濟上也嘗到了甜頭。
《財經時報》:那你在搶救民間文化藝人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巴·布和朝魯:1985年我畢業,后來分配到一個州,當時非常落后,但他們懂很多“格薩爾”(用聲音來演唱英雄史詩),后來在1988年和2000年我兩次去調研,感覺一次比一次好。1988年的時候感覺還是很封閉,七十多歲的老藝人不愿意講,害怕。后來聽說這個老牧民去世了。到了2000年,主動愿意跟你講的人已經很多了,社會氛圍文化氛圍變了,民族自信心增強了。現在再去采訪不困難了。
《財經時報》:這幾年民間文化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中有哪些被忽視了商業價值呢?
巴·布和朝魯:現在牧民的生活也逐漸地轉到城市里,不再住蒙古包。愿意開汽車,生活方式變化很大。傳統的藝術現在以新的方式存在了。比如,蒙古包過去是鐵爐子燒火,現在已經被人們拋棄了。火撐子已經生銹腐爛了,但是現在已經都成文物了,好一點的要上千塊錢。牛皮上烙的畫是燙出來的,是一件很好的工藝品,很多地方有賣。還有一些傳統服飾的買賣也很好,工藝復雜的三五千塊也有。現在賣和買的人都很多。既有穿戴價值更有商業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