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六成多受訪者認同“倒按揭”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4日 06:08 浙江日報

  5月16日,本報與農行浙江省分行、浙江在線·住在杭州網聯合就“倒按揭”一事進行問卷調查,讀者和網民響應熱烈。一周來,共有669位受訪者接受了我們的問卷調查(含紙質問卷)。最終統計結果顯示,在全部受訪者中,有六成多人贊同“倒按揭”這種新型養老形式。

  此次問卷調查的受訪者中,年齡在30歲至45歲的占55.3%,45歲至60歲的占26.9%,
60歲以上的為17.8%;學歷大學以上的占63.3%,高中26.1%,初中以下的10.6%;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15.1%,3000至5000元的51.2%,5000元以上的33.7%。

  六成多贊同“以房養老”

  對于“以房養老”,在弄清了“倒按揭”的具體概念后,有61.2%的受訪者對此明確表示贊同,13.3%表示說不清,而明確持否定態度的則為25.5%。另外,有53.6%的人表示愿意嘗試“倒按揭”,36.7%的人則表示不會,9.7%持“說不清”態度。由此看來,愿意嘗試“倒按揭”的人比單純贊同者的比例要低,這意味著目前“倒按揭”在人們心目中更多地還停留在“概念”層面,或者說部分人對“倒按揭”雖心向往之,認為這是一種不錯的養老新選擇,但仍感到在具體操作上還有難度,實施的環境還不成熟。

  從年齡看,贊同“倒按揭”的受訪者中以青壯年居多,年齡段為30至45歲的占了80.5%,其次為45至60歲,占16.9%,60歲以上的僅2.6%。這說明現在絕大多數老年人的觀念還基本上不認同“倒按揭”。同樣這也表明,今天的青壯年即未來的老年人才是“倒按揭”的潛在客戶所在。從學歷看,學歷越高的人越愿意接受“倒按揭”,大學以上學歷的受訪人群中有75.6%贊同“倒按揭”,高中學歷中持贊成態度的也有53.8%,初中學歷的贊同者則明顯減少,僅有11.1%。

  此外,從收入看,也是收入高的人群看好“倒按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受訪者中有88.9%的比例表示贊成,月收入3000元至5000元的贊同者也達71.2%,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只有5.6%。這意味著收入高的群體較為關注養老生活的質量,希望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仍能維持一定水準,起碼不至于有太過明顯的下降。

  大多數人靠儲蓄養老

  在現行養老社會保障機制下,儲蓄仍是人們保障老年生活的主要途徑。調查表明,81.3%的受訪者選擇用儲蓄來養老,只有14.9%的受訪者表示不靠儲蓄養老。其中,有36%的人選擇把用于養老的儲蓄控制在10萬元以下,54.4%的人限定在10萬至30萬元,9.6%的人則認為在30萬元以上,才能安享晚年生活。

  不過,當受訪者面對“是否把房子留給子女”這個問題時,仍有62.9%的人選擇了肯定的答案。這一比例與贊同“以房養老”的人大致相當,由此折射出一種矛盾的心態:既覺得“倒按揭”是件好事,同時又擺脫不了傳統親情的窠臼,真正面臨選擇時還是習慣將財產留給小輩,而房產無疑是其中最具留存價值的一筆財產。

  “倒按揭”發展前景廣闊

  與本報聯合組織開展問卷調查的農行浙江省分行有關負責人表示,調查結果充分印證了“倒按揭”巨大的市場潛力,為銀行開發這一產品積累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和信心。今后一旦“倒按揭”政策環境趨于成熟,農行就爭取搶喝市場“頭口水”。

  省內最早涉足“倒按揭”研究的資深專家——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柴效武也表示,這一問卷調查結果是合理的,基本反映了目前人們對“倒按揭”的認知與接受度。

  柴效武對“倒按揭”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他說,從調查結果看,“倒按揭”預期將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社會需求。首先,隨著住房商品化進程的演進,省內不少地方正在逐步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目標,這必將為以房養老奠定物質基礎;其次,大量“四二一”家庭(即四個老人、一對成年夫妻、一個小孩)的存在,使晚年養老用資準備已成為非常現實的廣泛需求;第三,觀念在發生變化,傳統代際間的凝聚力弱化,養兒防老已非人們必選的選項,自我養老保障的空間趨大。

  當然,“倒按揭”要付諸實施還有不少環節亟待解決。柴效武認為,像房產價值的評估、產權確認及評估辦法,老人預期壽命的確定,每期應支付房屋價款即養老款項的計算,運行風險的規避等,都是有待解決的難點。

  為此,他建議,“倒按揭”的實施對象不妨暫時局限于那些擁有自有住宅、經濟狀況中等、不與子女共

同居住的老年夫婦家庭,并可在省內選擇若干經濟較發達、居民收入較高、觀念較開放的城市先期進行試點。

  (本報杭州5月23日訊)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