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遭進口棉沖擊 90萬噸棉花滯壓棉商手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4日 05:10 中國青年報 | |||||||||
本報記者 劉冰 通訊員 金煒 據新疆供銷社統計,截至4月,新疆收購的180萬噸皮棉只銷售出近90萬噸,一半以上的棉花還在本地各類收購企業手中。 另據烏魯木齊海關4月29日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頭5個月,新疆進口原棉7.69萬噸
據了解,就在4年前,新疆出口原棉還排在所有出口貨物的首位。 一些從事棉花工作的人士說,過去都是內地收購企業拿著現金排著隊等著要棉花,價格最高時沖到一噸皮棉1.8萬多元,而如今是我們跑上門求人家要棉花,價格低到1噸1.4萬元還賣不出去。 是什么原因導致新疆棉花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進口棉花“大兵壓境” “進口棉對新疆棉的沖擊太大了!”在采訪中,一些管理人士分析新疆棉花市場低迷的原因時,都不約而同地將進口棉的沖擊列為最重要原因。 據新疆棉花集團經理魏高成說,集團今年收購棉花26萬噸,但到目前為止還有15萬噸沒銷出,主要原因是受到進口棉的沖擊。 “新疆棉花面對進口棉,特別是美國棉花,沒了價格優勢!边@是很多人士的感慨。今年新疆籽棉收購價平均在5.5元/公斤,籽棉加工費1噸平均在1000元左右。因此,今年新疆皮棉銷價平均每噸在1.4萬元上下。而進口的美國棉抵港價每噸比新疆棉便宜近1000元,而西非棉到港價則比新疆棉便宜1400元。 據了解,新疆棉花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5%~40%,而到目前為止,我國已進口棉花240萬噸。如此數量的進口棉花,無疑對新疆棉是強烈的沖擊。 自治區供銷社綜合業務處處長汪淵4月28日對記者說,2005年進口257萬噸的量比新疆同期棉花總產量還高出三分之一。 海關提供的數據表明,自2001年1月至2003年8月進出口量相抵,我國凈進口棉花約414萬噸,進口額達60.1億元。即便如此,上海、浙江、山東等東部省市的紡織企業仍然希望國家打破進口配額發放時間和數量的限制,建議國家實行零關稅放開進口國外原棉,以保障企業生產之急需。 據了解,我國進口棉花主要來自美國、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等40多個國家,其中美國棉花占到50%。 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內紡織產業拉動消費量的大幅度攀升。2005年,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從2000年的7.5公斤上升到14公斤,幾乎翻了一番,衣著類消費金額由3375億元人民幣增長到6826億元,年均增幅超過15%。 國家發改委預測,今后幾年,我國棉花產量仍小于消費量,供不應求局面難以改變,我國繼續將成為棉花凈進口國。而同時,國家農業部《關于2006年發展棉花生產的意見》顯示:棉花已成為繼大豆和食用油之后的第三大農產品。 “除了國內棉花終端平均需求量逐年擴大外,進口棉花質量好、價格低也是造成新疆棉優勢漸失的重要原因!弊灾螀^農業廳棉花辦公室主任馬玄說:“進口原棉一致性好,等級均勻,無三絲(異型纖維),而新疆原棉質量不斷下滑成為老大難問題! 自治區紡織行業辦公室行業管理處處長尹晴勤說,新疆棉花如果再不痛下決心扭轉這種勢頭,前景將不容樂觀。 新疆棉急尋突圍良策 新疆棉花銷售不暢,除了遭進口棉沖擊外,有關人士還將目光投向更深的層面,以求找到應對辦法。 新疆供銷社副主任呂永民認為,造成新疆棉花競爭力減弱的原因還有很多。 棉農、企業、政府都對棉花的收購價格期望過高,造成收購價偏離市場正常價格。2003年棉花價格達到18000元/噸,這對其后幾年的收購價走向產生強烈的預期示范。棉農期望出現2003年的價格,而收購企業也待價而沽,期望能以高價賣給生產企業。政府也將棉花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期盼價格越高越好。在這種期盼中,籽棉收購價一年比一年高,每公斤籽棉已由過去的4元/公斤漲到5.5元/公斤。加之棉花收購市場放開后,私人、民營、國有各類企業紛紛試水棉花市場,收購價格常被哄抬,造成新疆棉花價格居高不下,價格優勢日漸喪失。 大量紡織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成本意識增強,2004年以前,大多數企業庫存都在50天左右。而現在絕大多數企業壓縮庫存期,僅存20天,現買現用。更有些小企業是零庫存,這對棉花的銷售帶來一定影響。 國家給進口棉的配額過于集中也造成對新疆棉花的壓力。進口棉和新疆棉銷售期重合,加之價格、質量等多種因素,給新疆棉造成非常大的壓力。 銷售企業手段傳統單一、思想保守、機制落后、體制僵化也是造成棉花在銷售過程中不能發揮其優勢的重要原因。據了解,目前新疆多數棉花經營企業還停留在靠老客戶、現貨交易的經營思路上,而網上交易、期貨交易、套期保值等新手段都沒有。 雖然難題很多,但棉花經營及管理人士都認同一點:提高棉花的質量是新疆棉花“突圍”的關鍵。 棉花對新疆的意義非同小可。2005年,棉花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所占比重達40%左右,在一些棉花生產區甚至高達70%,棉花產值占這些縣級財政收入的60%。 正是這種重要地位,使其披上了“政治掛帥”的光環,在“講政治”的光環照耀下,不論市場是揚是跌,棉農都不會受到損失,國家和收購企業都要以“讓農民不賠”的價格收購。 “農民只賺不賠,賠的是國有棉花經營企業!毙陆藁瘓F一位人士說。 二元體制種下諸多隱患 據新疆供銷社呂永民副主任介紹,目前供銷社和下屬的棉花公司都具有兩種職能:一是為“三農”服務,不管市場怎么變化,都得將農民手里的棉花收上來,不讓農民吃虧;二是以市場手段經營管理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 呂主任承認,目前這種二元體制確有很多弊端,使企業很難明確自身的位置和職責。更嚴重的是,這種大包大攬的收購方式,在保障棉農利益的同時也種下很多隱患。 自2001年開始,新疆啟動優質棉基地建設項目,4年來已投資8.53億元,為新疆建立優質棉基地注入了“血液”,使優質棉基地成為農民增收的促進劑。但新疆棉花有天時又占地利,為何競爭力反而下降呢? “關鍵是新疆棉農生產加工管理幾個環節粗放造成的。”自治區農業廳棉辦主任馬玄向記者介紹說,新疆優質棉基地雖已建成了3個育種基地,6個原種基地和30個商品種子基地,推廣了多項重大技術,但一些地區管理粗放,新技術普及率不盡如人意。 而粗放管理源自“皇帝女兒不愁嫁”的舊觀念。一些棉花企業的人士說,正是不計代價的收購政策,使很多政府官員和棉農不愿下大力氣在品種改良、提高棉花質量上下功夫。 自治區供銷社綜合業務處處長汪淵說,新疆棉花可加工能力是產量的兩倍多,這就造成新疆棉花流通企業不能順價銷售,加工企業爭相搶購棉花資源,導致棉花市場出現混亂,爭搶資源忽視質量,收購不分等級,不清理異性纖維,甚至超收水棉的現象,使新疆棉花銷售價比成本價還低。 目前,新疆不少地區棉花生產還是小農經濟模式,因生產規模小,成本無法降低,質量無法提高。而美國棉花90%以上由家庭農場生產,平均種植規模在180公頃以上。 馬玄說,現在農資如柴油、地膜、種子、化肥等都在漲價,如果不加大種棉的科技含量,無法降低成本,價格上就沒有競爭力。 據了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一些棉花大團由于推廣了新品種和田間管理新工藝,年均畝產超過了400公斤,個別地塊甚至達到600公斤。這樣,即便棉花價格低一點,照樣可以獲得可觀的收益。 很多人士都認為,國家應采取措施對棉花產業進行扶持。據專家介紹,美國棉花之所以能在虧損情況下繼續保持穩定的產量,是因為政府為棉農投入了巨額補貼。美國農業部的數據資料顯示,1999年8月至2003年7月間,美國為棉農提供了約124.7億美元的補貼,而同期美國棉花的產值達139.4億美元,補貼率為89.5%,巨額補貼使美國保持著世界第二大產棉國和最大出口國地位。 馬玄說,新疆乃至全國應建立符合世貿規則,適合中國國情的對棉農的補貼制度。當棉花價格跌近成本時,國家出臺最低保護價政策,以確保棉農收入穩定。目前國家對進口棉花實行滑準關稅,建議國家從滑準關稅中提取一部分作為專項基金,用于棉農降低成本和風險。 呂永民說,新疆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應建立政策性保險制度,設立棉花風險基金。國家應像對待糧食一樣,建設棉花安全戰略。 新疆紡織行業辦公室行業管理處處長尹晴勤說,近年來,國內紡織巨頭如廣東溢達、浙江雅戈爾、山東魯泰、山東如意、江蘇華芳等紛紛在新疆設廠,他們看中了新疆能源充足、價格便宜、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更看好新疆獨特的棉花資源,這些利好消息對新疆棉花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新疆棉花應立即建立完善的、公平、公開的信息研發機構,迅速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動態反映國內外現貨、期貨價格,解決農民和其他市場主體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積極主動應對國際市場的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