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機會公平與否關乎社會成員的權利公平,是實現社會整體公平的最重要前提。
已進行了20年改革的中國教育制度,應怎樣改革才能讓人民真正滿意?據媒體報道,不久前召開的“教育制度改革:探索與反思”專題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院長諸宏啟指出:任何制度背后都有一個倫理取向,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制度建設,目前我國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親近窮人的制度”。
感謝諸宏啟教授,用一個最簡潔的語句道破了教育體制改革如何取得成功的秘訣。確實,從道義實現的高度看,“親近窮人”理應是教育制度的本色,是其制度倫理的核心;從功用發揮的角度看,也只有當教育制度真正“親近窮人”,才能更多發揮出其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整體增加社會成員的福利—————那時的教育,當然也會是人民所滿意的。
教育是人類進步與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其功用就個人而言,能培養生存能力,改善生存方式,提升生存質量;就社會而言,就是普及知識傳承文明,提高勞動者素質,最終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在前一意義上,教育必須堅持機會均等,“有教無類”,教育機會公平與否關乎社會成員的權利公平,是實現社會整體公平的最重要前提。因此,教育制度必須讓所有的窮人都可接近或“親近”,否則公平就無從談起。
在后一意義上,也只有“親近窮人”的教育制度,才可以充分發揮出教育培養人才的作用。深山有佳木,寒門出才俊。如果教育制度通過種種門檻拒斥窮人,便是對社會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即便當前我們國家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還不能完全達到“大眾教育”的水平,脫離不開“精英教育”的階段,但“精英教育”不能等同于富人教育、貴族教育,這就要求在智力和學業水平之外,教育不能有太多其它門檻。
如果用其它門檻變相否定窮人的受教育權利,是對窮人命運的漠視,也是對人才的扼殺。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當前的教育卻有點讓“窮人”不感親近:在廣大農村,由于長時期的對教育投入不足,由于基層教師收入太低,相當多的農村學校陷于人財兩缺的困境,農村基層教育的質量可謂每況愈下。還有當前的大學教育,供養一個大學生,竟然需要一名農民13.6年不吃不喝的純收入。ü儯
(金陵/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