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世昕
5月20日是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對電石、鐵合金、焦炭三個行業清理整頓的又一個大限之日。這天起,這三個行業所有環保不達標的企業都將面臨徹底關停。2003年起走馬上任的烏海市環保局局長胡雪峰已經記不清,這是他當環保局長以來對這三個行業的第幾次整頓。
用胡雪峰的話來說,他碰上了當地GDP和環保博弈最激烈的時期。
有人比喻說,烏海就是靠電石、鐵合金、焦炭三個行業“一夜暴富”的。“十五”期間,烏海市的GDP年均增長21.8%,2004年的GDP增速更是高達30%;另一方面,正是從2003年起,國家開始對耗能高、污染重的電石、鐵合金、焦炭清理整頓,整治的重點在晉、陜、蒙、寧四省區交界處,烏海就在其中。
面臨同樣矛盾的自然還有烏海的父母官們,烏海市市長白向群在接受中華環保世紀行記者采訪時說,這幾年他始終都繞不開這樣的選擇:是守著資源“窮死”,還是被污染企業“嗆死”?
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造就了一夜暴富的城市
2000年帶著發財夢到烏海來的銀川籍老板陳濤原本以為,他投資的鐵合金企業至少也得三五年才能收回成本,可沒想到的是,投資第一年就收回了成本,往后的幾年更是賺得缽滿盆盈。
“那幾年,鐵合金的價格,連我們自己都覺得嚇人。”陳濤說,企業投資門檻低,產品價格又在高位運行,而且當地政府又給了若干優惠政策。四五年前和他一起在“烏金之海”淘金的人,沒有哪個不是一夜暴富的。
對企業來說,鐵合金、電石、焦炭等行業投資回報快。而對政府來說,這些項目可以有效拉動地方的GDP增長。因此,當地在招商引資中一直對高耗能項目情有獨鐘。
在過去的四五年里,烏海這個只有40萬人口的小城市,也享受著高耗能產業帶來的“自豪”——“十五”末期當地的財政收入是“九五”末期的3倍多,GDP也增長了兩倍多,人均GDP達到兩萬多元。作為一個西部欠發達地區,這些數字對市長白向群來說,無疑是值得驕傲的政績。
白向群說,烏海市雖然只有30年的歷史,但發展高耗能產業實際上已經是這個城市的第三次產業升級。
1976年正式建市的烏海市,當時實際上就是為包鋼提供煤炭的基地,煤炭采掘業曾占整個地區經濟總量的80%。“九五”初期,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國家不再對煤炭的銷售大包大攬,從來沒有過煤炭銷售人員的烏海,陷入了有煤賣不出去的困境。
烏海不得不開始了第二次產業發展——建一批電廠,把煤變成電,送到外地去。然而,若干個電廠建成后,卻正趕上當時全國電力的普遍過剩,“煤從空中走”的路子受到了電力輸送的限制。當地人的說法是,電“窩”在烏海出不去。
而此時,東南沿海的高耗能工廠受到當地環保等因素的限制,開始產業轉移,與電力過剩的烏海一拍即合,“吃電大戶”的焦炭、鐵合金、電石等高耗能產業在當地成了香餑餑。1998年,烏海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定為全區首家高載能工業區域,高載能產業在當地能享受到若干優惠政策。從而,發展高載能產業成了烏海的第三次產業升級。
在白向群看來,這個40萬人口的小城市的發展歷程,或許正是我國中西部相當一部分資源城市近年來發展的一個縮影。
而實際上,從2004年起,國家有關部門已經不斷發出電石、鐵合金、焦炭等行業可能存在產能過剩的警告。就在今年四五月間,國家發改委陸續發出了對電石、鐵合金、焦炭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
雖然是不同的行業,但國家發改委對這幾個行業的說法卻大概相同——普遍存在產能過剩、技術裝備水平低、結構不合理、污染嚴重等問題,國家將依靠一系列產業政策對市場重新洗牌,淘汰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
72小時內不達標的企業必須關停,否則就把“帽子”留下
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大干快上,給當地帶來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這樣的景象:“村村點火、處處冒煙”。在鐵合金、電石、焦炭等高耗能集中的晉、陜、蒙、寧四省區交界處,形成了一個“黑三角”。
過去,“黑三角”的意思是說,四省區交界的區域煤炭等資源豐富,而今天的“黑三角”卻有了另一層意思,即這里聚集了一批高污染的企業。這些企業相當一部分沒有任何的環保設施,排出的污染物氣體遮天蔽日。
國家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從2003年起,先后有4位國務院領導對“黑三角”的污染治理作出了十余次批示。而在近3年的時間里,國家環保總局曾會同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在“黑三角”地區召開了6次有地方政府領導參加的現場會。
正如媒體所說,“中國正努力清除其衛星云圖上的一個‘黑三角’。”
從有關部門下發的若干次環保專項行動整治通知書來看,涉及“黑三角”地區的各級政府實際上是簽過好幾次責任狀的,每次都承諾要在某一個期限內解決轄區內高耗能產業的污染問題。
而據知情人介紹說,在過去幾年電石、鐵合金、焦炭價格連年走高的情況下,要靠污染這個理由讓地方政府下決心來剎住高耗能企業發展的快車,顯然有些力不從心。所以,每次環保專項行動都有一批企業被關停,但治理行動之后,停了的企業又能偷偷干起來。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5年下半年,監察部和環保總局聯合對“黑三角”污染進行整治,按當地一些干部的說法,監察部的參與使得環境整治的任務和領導干部的“帽子”掛上了鉤。
烏海市當地的幾位領導干部從來沒想到過,沒有任何經濟問題的自己居然也被監察部門找去誡勉談話。據知情人介紹,2005年下半年,監察部門介入后,曾對當地相關責任人談話,要求其在72小時內必須關停32家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且污染嚴重的焦化企業,如果做不到,那么就請相關的領導干部把“帽子”留下。
對這樣的高壓態勢,當地一位干部的說法是,雖然有委屈,但也想明白了,這就好比考試,前幾輪都沒考及格,但也不能無限期考下去,總有最后一次吧。
白向群市長說,那次大限后,烏海市關停了全市32家20萬噸以下的焦化企業,并對60萬噸以下的焦化企業通過加倍征收排污費的方式促其淘汰。
今年4月16日,國家環保總局、監察部等四部門在北京召開了“晉陜蒙寧電石鐵合金焦炭行業環境污染整治工作會議”。有關負責人透露說,去年下半年以來,四省區先后關閉了213家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污染嚴重的企業。目前“黑三角”地區還有308家企業因不能達標排放處于停產治理狀態,有409家企業通過達標驗收恢復了生產。
而實際上,環保部門正在聯合監察部門加大對領導干部環保問責的力度。在今年4月份的那次會議上,監察部和環保總局還透露說,在這一輪整治過程中還發現了一些不作為的干部,目前正在責成有關政府部門加強對責任人的責任追究,并將盡快把對責任人的處理結果向社會公布。
實際上,政府的收入和GDP也跟著治理整頓悄悄地向下溜了一些。烏海市市長白向群說,今年一季度,烏海市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全面下滑,GDP增速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好幾個百分點。
白向群說,由于環境保護的高壓態勢,烏海的資源型經濟不得不再次面臨轉型。不過,他說,關閉污染嚴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一批小企業后,實際上也為當地上大項目提供了環境容量,目前已經有好幾家大企業看中了烏海當地的資源優勢并準備投資一批大項目。
在這位市長看來,高耗能企業并不是洪水猛獸,關鍵要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本報北京5月21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