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具備實現社會公平的能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0日 10:14 經濟參考報 | |||||||||
鑒于我國貧富差距過大的現實,如何解決社會分配不公問題,已成學界廣泛關注和研究的焦點問題。一種較普遍的觀點認為,貧富差距過大,在于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政策原則堅持至今,現在應是突出而不是兼顧公平的時候。我認為這并不是問題的癥結。循此思路求公平,可能是公平難求,效率也沒了。市場經濟,有道是,“政府和市場,一只巴掌拍不響”。公平與效率,搞清誰該拍什么,過去怎么拍的,今后應該怎么拍,才能抓住問題要害和解決問題根本途徑。
市場管效率 政府管公平 我們之所以放棄計劃經濟,選擇市場經濟,就是因為市場經濟有效率,能創造更多社會財富。每個人以向市場提供的勞動、資本、技術、土地、管理才能等換取相應的報酬,這就是市場分配的效率公平。所以馬克思說市場是天生的平等派。人們追求收入最大化的激情是市場效率的動力,由此資源由低效處流向高效處,由一般人手中流向能人手中,又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由于人的先天稟賦和后天條件差距,帶來市場分配結果的差距,這種差距可能會達到低收入者、無收入者無法承受的程度,即社會不公,這是市場經濟之弊。正像硬幣正反兩面不可分離一樣,市場經濟利弊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只要其利不要其弊是天真的想法。硬要市場處理社會公平,放棄效率公平,那就不是市場經濟了。人們失去奮發進取動力,自然也難推動效率。所以市場只能管效率。 所謂社會公平是政治、道義、人權意義上的公平概念。作為社會生活組織者、管理者的政府,實現社會公平是其基本職能。政府實現社會公平的主要方式手段,一是征稅將高收入者收入截一段,減少其占有過多的社會財富,可謂抑富;二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將低收入者收入補一節,即扶貧。雖然公共物品具有“社會共享性”,但是一些特殊公共物品的享用者基本上是市場規則條件下低收入無收入者,包括義務教育、養老、醫療、住房和基本生活保障,救濟、救災、撫恤等等;三是政府以法定行政措施限制利益向資本所有者過度集結傾斜,損害勞動者正當利益。規定勞動條件和安全標準,勞動時間和最低工資標準,并設勞動執法監察機關。從世界看,凡政府應做的做到位,無論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基本能實現社會公平,即基尼系數在0.4以下。 我國已具備實現社會公平的能力 我國抑富力度并不弱,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45%,美國最高是32%。我國香港、臺灣地區最高只有百分之十幾。輿論指責富人偷稅漏稅,應征未征比重大。我國企業所得稅率33%,超過25%左右的國際一般水平,業主或股東分紅還要征20%紅利稅,這種重復征稅國際也罕見;我國汽車購置稅是美國的10倍,日本的5倍,加上生產環節由消費者承擔的價內稅,入戶環節各種價外費,購車稅費占汽車裸價的近40%。對高收入者征稅并非越高越好,過分地征稅,人們創造財富的努力程度將會降低。高收入者都是創造財富的高手,降低可供分配的國民收入總量,對低收入者也不利。“高額個人收入所得稅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級人才向中國流動”。 我國國民經濟GDP的實際稅負水平已高達32.45%,與世界發展中國家18-25%的稅負相比,已經是太高(周天勇2005)。從國家收入水平看,我國已經有能力扶貧以實現社會公平。那么為什么沒有做到呢?我認為主要是政府支出的缺位、不到位造成的。 教育是貧富之間的一條通道,義務教育是實現社會公平的起點,我們鋪設這條通道投入太少。我在老家調查,小學十多年沒見過一分錢的財政教育經費,問到這個問題,老師們倒驚奇:財政還給學校撥錢呀?國家統計局(2004)稱,農民義務教育學雜費負擔為每年845億元。沉重的教育負擔,使貧困家庭子女上不起學,可能使下一代也陷入貧困,使初具溫飽的家庭因教致貧;中國以世界2%的衛生資源服務22%的人口。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不公,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中國衛生分配公平性在世界排名居第188位,列倒數第四。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貧、返貧。災民春荒救濟人均14元,不能保證每人每天一斤糧,中央補助的重建資金不到建房成本1/15,就這點錢還往往被地方政府挪用(財經2005·10期),一次受災可能導致一生貧困。住房保障基本沒起步,個別城市建的經濟適用房難以照顧困難群體,徐滇慶教授認為,政府應興建一批福利房,直接分配給窮人,住房沒有產權,房租和水電費直接計入社會福利開支全不收費。社會保障歷史欠賬未彌補,現收現支、以收定支再加上行業地方統籌,覆蓋面很窄,目前社會養老、醫療、失業保險享受者僅1.6億人、1.2億人、8000萬人。養老金標準低且差距很大。一些地方破產倒閉停產企業職工不發生活費還要按月交養老保險,否則退休無養老金?傊,國家財政投入缺位不到位之處,利益受損者多是低收入者。 關鍵是加快制度創新和法制化進程 市場經濟,利益多元化,必產生利益主體間的利益不公和矛盾,特別是貧富不公和矛盾。歷史進入現代社會,解決矛盾的方式已不是利益主體之間尖銳的對立、對抗、斗爭,而是通過第三者即政府進行利益調節,以避免利益主體間直接沖突帶來兩敗俱傷和社會損失,帶來穩定和諧的經濟發展環境。發展經濟成為各利益主體的共同利益,畢竟各利益主體的利益都來源于追求自身利益基礎上的社會經濟發展。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現代政府職能是調整利益關系,解決社會不公的矛盾,發展經濟則是市場各利益主體的事。調整利益關系的政府應是中立的,不求自身利益。恰恰在這兩方面政府缺位越位并存,成為拉大利益差距、帶來社會顯性和隱性不穩定的一大因素。 實現社會公平關鍵是加快制度建設,主要是政府職能制度化。制度要由法律確立和保證。我國立法現狀正如經濟學家錢穎一所說:“政府頒布的限制經濟人活動空間的法律太多,限制政府任意權力法律太少!庇纱诵纬伞皺嗔μ筘熑翁 (秦暉)。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曾是美國里根總統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經濟顧問,實際參與公共事務,他說:“政府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即使立意善良與具有良好目的之政策,也常常誤入歧途,傷害大于建樹!彼粩嗉畢⑴c政府決策的經驗告訴我們:“無私地追求公共利益,與自私地推動本身利益,這兩者經常不易區分。”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也指出:“國家是人類的組織,在這里做決定的人和其他人沒有什么差別,既不更好,也不更壞,這些人一樣會犯錯誤。”所以政府行為必須納入法律框架。 目前亟待法律確立的是政府收支制度。比如明確農民土地所有權,給農民“磨坊主權利”,商業用地進入土地市場,政府只有在給出市場價仍不能保證公益用地的情況下才能行使征地權。鑒于政府作為花錢者總想多收稅費這一世界普遍現象,法治國家稅費征收權皆在權力機關。權力機關由人民選出的代表組成,收什么、收多少稅費要經人民同意,而不是政府自己給自己授權。收費要有規有序并納入預算內。我國財政支出制度應明確規定支出限定于公共領域,項目按公共利益大小排列,各項目占總支出的比重,參照國際同等發展水平國家的標準固定下來,暫時達不到的要有目標時限。行政費每年降一定比例,直至接近國際一般水平。預算經人大審查批準具有法律效力。建立財政收支問責、違規違法追究制度,不能再出現“觸目驚心”的審計報告。法律要具可訴性,包括對政府機關不作為的可訴訟。 辯證地看,社會不公的凸顯,為我國制度創新、法治文明和社會進步帶來了動力,創造了機會。國家社會就是在不斷出問題、不斷解決問題中發展進步的。 河南平頂山煤業集團:陳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