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管理 > 正文
 

明茨伯格:批判并年輕著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8日 16:32 南方周末

  有管理學大師之譽的明茨伯格厭惡大師頭銜,主張管理從根本上“無科學可言”,批判自上而下的英雄式領導和規劃型戰略,并對當今的MBA教育嗤之以鼻。在今年初的訪華行程中,年近古稀的這位學者依然批判并年輕著

  □管維立

  相隔二十年再度來華訪問的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教授,是當今世界上廣為人知的企業管理專家,在管理理論界被尊為一個學派的掌門,堪與法約爾、泰勒、韋伯、梅奧、西蒙、德魯克等名家比肩。

  2005年11月彼得·德魯克(PeterDrucker)去世后,有人評說道,于今管理學的大師級人物只有明茨伯格碩果僅存了。盡管明茨伯格本人不喜歡被人稱作大師,但確實反映了他在管理界的地位。

  明茨伯格1972年初完成其傳世名著《管理工作的性質》。他通過現場觀察記錄,發現高層管理人員工作節奏快,負荷大,加班加點,一心多用,八方周旋,時間被切割成以分秒計的碎片,根本無法靜下心來思考戰略問題。他們扮演著多種角色:指揮協調、分配資源、任免下級、對外發言、談判應酬,還要不時充當搶險隊長。由于這一研究成果,明茨伯格創立了所謂的“經理角色學派”。當然,學派的桂冠系他人所加,所貼標簽未見得高明(其他學派亦然)。今天回過頭去看,就連對管理者角色的研究本身,明茨伯格當年的總結也未必周詳精當。

  三十多年來,明茨伯格始終站在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前沿,在組織理論、組織結構、組織變革、戰略管理以及管理的本質和管理教育改革等方面進行了大量開拓性研究,建樹頗豐。

  1986年10月,明茨伯格曾來華在中國人民大學講學,筆者當時任教于北京工業大學管理系,有幸參與其事并充任課堂翻譯。記得他著重講了指揮協調的五種方式:一、直接下達動作指令;二、“過程標準化”即預設操作規程間接控制;三、“成果標準化”即設定目標但不限途徑、手段;四、“技藝標準化”即將知識和技能預先植入執行主體,由其現場決定行動目標和路徑,有如醫生動手術;五、靠共同信念和使命感統一思想,達到高度完美的協調和控制。明茨伯格還分析了項目型柔性結構和扁平結構,當時大家聽來很新鮮。

  明茨伯格富有批判精神,鋒芒所向,尖銳、透徹、張揚,不留余地,充滿朝氣。此番訪華,所到之處,人們領略了他對于現存秩序深入反思的成果,頗受啟迪。

  他批判將管理歸結為純科學的觀點,主張管理從根本上“無科學可言”。管理當中有科學的成分,但管理不是一門科學,甚至連應用科學都說不上。管理是一種實踐,一個過程。管理的三個維度,科學,藝術,手藝,明茨伯格最強調手藝。從事管理必須在實際環境里摸索、體驗、感受、經歷,如此獲取的真知既難以事先灌輸,也難以事后復制,又難以傳授、移植,更不能歸納為統一的標準答案或工業化流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他批判自上而下的英雄式領導和規劃型戰略。認為:神化高高在上的CEO,制造耶穌式的個人英雄,靠高層炮制出完備的戰略然后力挽狂瀾或無往不勝,編織這種故事極其危險,可能走向邪教。他主張參與式的領導和動態型的戰略管理。領導人的重要性體現于使組織中的別人變得重要。企業戰略應當在高層與基層、企業與環境的反復碰撞之中生成,并應隨時調整,適應變化。而構成企業的,不僅有組織結構圖上靜態的方塊和直線,還有無數的“集合”、“鏈條”、“樞紐”、“網絡”(set/chain/hubs/webs),它們交叉、互動、聚散、流變,生生不息地持續運行著,其基本動力則來源于人。他不贊成使用“人力資源”一詞:人就是人,不要把人單純看作服務于企業需要的資源、要素、工具。

  他批判當今商學院的MBA教育是“用錯誤的方式教育錯誤的人”,批判按照專業職能分門別類地傳授管理知識導致脫離實際,認為管理者不可能在課堂里大批培養。他尖刻地揶揄道,MBA們應當在前額烙印骷髏圖海盜標記,旁書“本人不適合從事管理工作”。他倡導并且試驗了一種被稱為“國際實踐管理教育”(IMPM)的在職研修學位課程,招收優秀公司派出的參與者,到不同國家的商學院學習,通過反思、交流、互鑒培養五種“心態”:管理自我的反思心態,管理關系的合作心態,管理組織的分析心態,管理環境的塵世心態,管理變革的行動心態。

  然而,明茨伯格的批判并非無懈可擊。直接從實踐中獲取真知固然好,但耗時長,彎路多,命中率低。管理教育和培訓無論怎樣重新設計或改進,總是不同于實踐本身,“脫離”實踐是不可避免的。知識的分門別類標志著進步,分別研習而后予以綜合,并無不妥。當然,MBA教育確實問題多多,中國的MBA教育尤甚。明茨伯格的警告至少可以讓我們明白:有了MBA,別太拿它當回事。

  明茨伯格是先行者,思想超前。雖與眾不同,但并不孤立。同他一起跨進21世紀的德魯克和彼得斯,就在許多方面與他有觀點上的共鳴。

  德魯克創建了管理學科,但他卻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結果;其惟一權威就是成就。他還說,“管理不是,也永遠不會是今天美國人所理解的那種科學。”

  彼得斯在1988年3月來華訪問期間也曾宣言:管理不是一門科學,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將來永遠不是。筆者當時在場,遂問他如何看待像他這樣的管理專家。不料他說:世界上根本沒有什么“管理專家”,我的著述里沒有任何一條主張稱得上理論;我死后,墓碑上會寫道,“長眠于此的人沒有任何自己的理論,他只是一個優秀的觀察者。”

  與明茨伯格一樣,彼得斯對于美國的商學院也嗤之以鼻,認為“它們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自以為是的MBA和職業經理,把美國公司搞得亂七八糟;如果商學院統統關門十年,或許美國經濟會出現轉機”。

  二十年前,明茨伯格在北京刻意避開官方接待,一定要筆者帶他騎自行車出行,穿大街小巷,游郊區農村,到沒有外賓的餐館像普通中國人一樣就餐,盡管沒能點到他喜愛的餐后甜點(普通中餐館無此菜式),他的臉上還是綻放出孩童般的開心笑顏。

  二十年后,年近古稀的他依舊興致勃勃,活力不減當年。或許,批判的思辨會令人年輕?

  (作者為北京百慧勤公司董事長、美國沃頓商學院董事,電子郵箱guanwl@panwin.com.cn)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