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報集納了寧夏、江蘇、河北、青海等地圍繞服務“三農”,擴大政府采購范圍,延伸采購服務領域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把涉及“三農”的公益性、生產性項目納入政府采購,讓我們看到了政府采購工作創新的廣闊空間。
“十一五”期間,中央和地方財政將籌集數千億元,主要投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社會事業。僅2006年,中央預算用于“三農”的支出達3397億元,其中2000多億投向農
村教育,1000多億投向農村道路,數百億解決農民看病難。據測算,這筆巨資如果平均到9億農民身上,人均377元;在中央財政每支出的6.5元錢中,就將有1元錢花到農民身上。新農村建設無疑是今后一個時期公共財政投入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一般說來,只要有建設,只要有資金流轉,就有可能產生腐敗。從宏觀而言,僅2000多億的新農村教育資金相當于半個三峽工程,改善學校基礎設施,從校舍改建翻修到實驗設備的購買和更新,從教科書的采購到教育器材的更新,都需要用錢,但,怎樣用好這些錢,道道更是五花八門。倘若有人把建設新農村當成“肥差”,認為謀到了發財的機會,腐敗現象也就不可避免;若上下相隨,層層盤剝,各地跟風因襲,不僅新農村建不好,還會導致腐敗的大面積“塌方”。
政府采購最基本的功能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經濟性,即采購的商品要物有所值;二是廉潔性,能有效地遏制采購活動中腐敗現象。如何用好這些錢,切切實實地把實事辦好,是各級政府面臨的緊迫任務。怎樣發揮政府采購應有的作用,保證數千億元的新農村建設資金合理使用,確實是值得政府采購部門思考和實踐的重大課題。
新農村建設為政府采購工作創造了巨大的創新空間。讓政府采購的陽光更多灑向農村,迫切需要各地涉及農村的公益性、生產性項目的政府采購盡快破題,把財政補貼的良種、農機具、畜禽疫苗、救災物資和基層醫療裝備、教育教學和文化軟、硬件設施以及財政用于農村建設的大宗物資采購等,全部納入政府采購范圍,嚴格按照法律法規進行規范的集中采購。
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