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馮天勝,46歲,北京一建工木材公司股東。東北哈爾濱人,高中學歷;來北京23年,從經營小飯館、做肉禽生意,到轉行木材生意。
5月13日,馮天勝在工地監管的時候,就隱約覺得身體有些不舒服。周末,馮給自己請了假,去住所附近的醫院照了胃鏡,卻沒想當場就被醫生做了手術,切除了食管里的一些東西。
回到家后,因為手術的關系,馮的胃口一直不好。但是看到他正在上大學的孩子,吃起飯來那股“大小伙子”的勁兒,心里還是很平和。
“想家,但不過十幾秒”
出生于黑龍江哈爾濱的馮天勝1983年來到北京。那個時候,馮住在北京的姐姐家。白天,他走街串巷,尋找北京的商機,夜里,不敢太早,也不敢太晚回住所。“想家,但不過十幾秒。”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后,馮決定投資10萬元和親戚一起開了一家飯館(沙鍋),沒多久,馮聽說這一帶要拆遷,于是就把飯館賣了,賺到了來北京之后的第一桶金。
一年后,他再一次投資110萬元,和親戚在雍和宮北開了一間四季飯館。新地段、新員工,這個大飯館讓馮決心好好干一把。可是經營了兩年后,又傳來了拆遷的消息。馮只得把飯館賣了120萬元,并在永外買了一處房子,安定下來。
“錢是那么重要”
1990年,馮的姐姐在哈爾濱經營一家家禽加工生產廠,上海和深圳的銷售情況都還不錯,于是馮決定負責食品在北京的銷售。
“北京的老商販手里都有不少關系,一般很難從他們手里搶到資源。”馮說,在市場里有個來自河南的商販老李,已經干這行7年之久。許多北京周邊的食品販子都是從他這里進貨,即使馮賣的食品價格總比老李的便宜,但“人家一星期10噸,我一天賣不了1袋”。短短幾個月,馮就損失了幾萬塊錢。
把北京家禽市場看透了的馮又起了重開飯館的念頭,但是這個時候,經營飯館已經不像之前那么賺錢,而且也沒有那么好的地段可以選擇。最重要的是,他手頭沒什么積蓄了。
一段時間里,他碰到幾個賺錢的機會,但是因為“本兒”不夠,只好無奈退下來。
“誰都有手頭緊的時候”
2003年的時候,馮卻意外地接了一個主要負責建工用木的工作。一個朋友把正在苦于沒錢投資的馮推薦出來。憑著馮在東北的老關系,再加上幾萬元的入伙費,馮順理成章地成了“大股東”。
但是建工業里同樣充滿了不如人意的一面,現在,馮被扎貨款280萬元,一直要不回來。這讓馮在接一些大工程前總顯得很謹慎,非常怕公司資金鏈斷裂發生。“本來有幾個工程早就約好了,但人家一定要交押金。所以只好不接了。”馮談到現在的生活時,更多的是無奈。不過具有東北人性格的他也表示,只要手里還有錢養活家里的老婆、孩子,一般也不會催著人家還款。“誰都有手頭緊的時候。”
去年馮的兒子考上了聯合大學,主修機械信息專業。而這個專業,是馮的父親曾經干過的老本行。
商報記者 任思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