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找到又一“興奮點”的連鎖藥店在似乎極具潛力的社區市場里擴張得并不順利。一些拼命擠進社區的連鎖藥店最近發現,不但“醫保”障礙難以逾越,且平常慣用的低價手段也沒能打開小區居民的“腰包”,還加速了自身的出局。
降成本集體轉戰社區
“開在社區則最少需要5萬元就可以。”百濟堂大藥房總經理唐清偉告訴記者。同樣一家100平方米的店面,在商業區每年各類成本至少需要30萬元。雖然社區藥店比商業區藥店投資少,但其效益回報會與投入成正比。因此,在商業區開設一家分店后,百濟堂就在京郊社區中連開了2家分店。
與百濟堂相同的是,更多的大型連鎖藥店都將目光轉向了贏利似乎更加直接的居民社區。開心人大藥房、好得快大藥房上個月相繼在勁松小區、通州社區開設了3家分店。北京養生堂在開設社區店后,還在旗下10家連鎖藥店中推出了送藥上門服務。這種服務的便利就在于只要給社區里的藥店打了個電話,送藥人員就把藥、發票、送貨單送到了顧客手里。北京養生堂藥店物流主管董秋風告訴記者,在開通社區服務之后,養生堂的客戶范圍僅在中關村地區就擴大至10萬余個家庭。
價格戰、醫保雙重擠壓
在連鎖藥店集體擠進社區的同時,一場價格戰也隨之展開。在一些消費水平高的社區中甚至曾出現4家社區藥店同時低價“拋售”的現象,這也直接導致了一部分藥店的出局。上月初,好得快大藥房在通州社區同時新開兩家藥店時,便拋出了“零利潤”拋售千種商品。北京養生堂海淀社區店開業時,也一次性全面降低了5000種藥品價格,有近200種藥品接近“零利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北京通州大型社區——云景里社區里,今年新開業了4家社區藥店,分別為北京某品牌連鎖加盟店、國龍醫藥、陽光藥店和云景里社區衛生服務站。在國龍醫藥開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其便以低價推倒了云景里社區藥店降價的“多米諾骨牌”。最后致使某加盟店退出了該社區,而另外幾家則經營慘淡。
另一方面,醫保也成為了阻擋社區店發展難以撼動的“磐石”。在一些社區中,居民寧可每周去醫院開藥也不愿去社區藥店購藥。唐清偉表示,如望京社區居民收入雖然很高,但是其中有15%的居民都屬于醫保享受對象,這15%的居民幾乎不在商業藥店買藥。而在連鎖藥店一再降價后,社區藥店的利潤越來越低,與商業區的藥店每年近40萬元的毛利相比,社區藥店的營業額始終突破不了10萬元,有些藥店甚至只能勉強收回5萬元的成本。
業內看法
社區藥店要在便利上作文章
百濟堂大藥房總經理唐清偉表示,社區藥店最大的優勢應體現在便利上。社區藥店有必要提供一些附加服務,如公布服務電話,為行動不便或時間緊張的顧客提供送藥上門服務;代煎中藥湯劑服務;增加顧客歇腳、飲水、乘涼服務等等,以加強社區藥店的影響力,盡快融入社區。
商報記者 者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