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王樹其,40歲,北京謝鑫隆超市老板。福建省壽寧縣人,高中學歷;來北京8年,從負債6萬多元到現在經營著一家投資十幾萬元的超市。
睡過天橋,住過地下通道,最窮的時候身上只有9元錢。謝鑫隆超市老板王樹其在不惑之年有著皺紋和零星白發訴說不盡的滄桑。
福建壽寧縣的一個村子里,王樹其是那輩人中少有的高中生,膝下一兒一女,自己做著中巴客運的生意。而一場翻車的事故,讓這個老實人背上了當時農村視為天文數字的6萬元債務。
“現在回想起來剛來北京時的艱難,真是說不出來的感覺”,老王不善言辭,也總是躲避回憶那最令他心痛的日子。
負債闖京城
1998年的春天對于老王來說是黯淡的。他剛剛開始這種睜眼就要還債的日子。身背巨債的老王只身來到了北京,想著用籌措來的3500元錢賺錢還債。老王在北京城北熊貓環島附近的批發市場租了個門臉兒,從老鄉那進茶葉賣。一個月1300塊錢的房租,一天只賣出五、六十塊錢。為了賺16塊錢,他騎車3個小時到馬連道去取貨,“那時是夏天了,內褲都濕透了”,老王不好意思地說。
遷了又遷的“小賣部”
在北京做生意的日子,老王都是租用批發市場中的門臉,開個“小賣部”營生。而這樣的批發市場在北京缺乏規劃,經常在他落定不久就拆遷,他的生意也就又要從頭開始。
1998年冬天很快就來了,不會生爐子也沒有見過掛在墻上的暖氣的老王被凍得手腳生瘡。那時,老王的“小賣部”已經從單賣茶葉引進了些塑料袋之類的雜品,還從一個賣鞋的老鄉那里貸了些鞋賣,生意好轉了些。可是拆遷將老王又推進了下一個困境。之后,老王去了酒仙橋的小關市場開店,不久拆遷后又去了大鐘寺附近的果品批發市場,當時老王交付了3000元的押金,投入了7500元買貨架、進貨,開出了一家小賣部,本想用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本錢踏實做買賣,不到一個月,拆遷令下來,老王又開始漂出去找出路,已經投入的一萬多元也全都泡湯。
“最開始的時候賺錢心切,還被騙去了致命的1200元錢”,再說起這些痛心的事情,老王已經很是平靜。
他鄉遭騙局
剛到北京的時候,兩個年輕男子裝成中醫藥大學的學生,謊稱舅舅在學校后勤部當主管,學校要進些消暑茶發給教師做福利,主動找老王談生意。但是要做這筆生意,要老王先交上1200元的“關系費”,兩個人帶走了老王從房東那里借來的錢去辦公室交款,卻再也沒有回來。在中醫藥大學的草坪上,老王兩眼直勾勾地睜著,死人似地躺了一天。
接下來,有老鄉的幫忙,也有機遇。2002年,老王在健翔橋批發市場租下了個20平方米的門臉,房租只要500元。“當時想著先找個地方住下,但是這個市場火起來了,我的日子也緩了過來。”帶著濃重的鄉音,老王說,這一年的過年他第一次回到家鄉,見了親人,還上些借款的利息。
漂在京城
這是老王來北京第8個夏天。海淀石油大院外的公路上車水馬龍,而大院的批發市場里,老王的超市也在迎接著這個夏天。
能夠開出這樣一家超市一直是老王的夢想。如今這家近百平方米的小超市,每個月都會給老王帶來幾萬塊的收入。“我看好昌平的一塊兒地,想租下來蓋出租房,”老王抽著“紅河”,站起身來的時候褲子上的線頭露出得很明顯。雖然對現在的日子很滿足,他還是在盤算著今后的發展。
午飯的時候,老王在小飯館開了瓶啤酒,沒動筷的米飯和吃剩下的菜全部打包帶走了。雖然,現在有個投資十幾萬元的超市,習慣一頓飯一瓶酒的老王還是忘不掉剛來北京時為了解饞,一瓶啤酒就著一根烤羊肉串兒的滋味。
“現在不一樣了,有空經常去馬連道那邊的壽寧菜館吃家鄉味”,老王說,他會這樣在北京慢慢把生意做大。
商報記者 張曉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