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行政性宏調 效力正衰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9日 09:38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國家統計局本周公布我國第一季度經濟業績數據,其中GDP增幅達10.2%,比全年目標高出1.2%。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7%,比去年同期增加4.9個百分點;新增貸款量達1.26萬億元,已經占去年全年貸款目標的一半。大部分數據都顯示,中國經濟過熱已再露苗頭。 上一輪經濟過熱發生在2003年和2004年間,并不是很久以前的事,一切仍然“記憶猶新”之際,另一次過熱危機又悄然而至,可見國內經濟結構的深層次矛盾并未解決。首先
其次,宏觀調控仍然以行政手段為主,以經濟措施為輔,當中央下達指令、號召全國統一行動時,過熱現象就會稍為收斂,但過不了多久又會蠢蠢欲動。上世紀90年代初的那一輪宏觀調控,大部分是行政手段,以后逐漸引入各種財金政策,包括調高銀行準備金率、加息等等,但都屬于輔助性質。國際上許多發達國家以加息抽緊銀根,便足以冷卻經濟,但在中國并不奏效,特別是資金的分配仍然按權力規則運作,政府-銀行-國企三位一體的臍帶沒有割斷,地方政府可以影響銀行的借貸,加息根本發揮不了作用。 在以行政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下,經濟過熱的周期似乎越來越短,上一輪針對鋼鐵、水泥、電解鋁、汽車、銅冶煉等行業的措施在2003年出臺,針對房地產的措施更是去年才陸續實施,但結果在一年多之后,上述各個行業的過熱現象又再出現,究其原因,就是以行政手段為主的調控也很容易被行政手段“破功”,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經濟過熱的周期越來越短表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宏觀措施的效力正在日益衰減。 依靠行政措施進行調控,在執行過程中往往缺乏對優質或劣質項目的識別力。而在政府-銀行-國企三位一體的利益格局下,政府在執行調控政策過程中,總是傾向于保國資項目而砍民資項目。雖然政府在制訂宏觀調控決策時初衷上并非特別針對民企,但缺乏識別力的調控往往還是在事實上使民營企業成為最大的犧牲品。 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發展滯后,是我們無法以財金手段調控經濟的癥結所在,現在外匯儲備持續增加及在強制結售匯的情況下,銀行體系資金過剩,而利率機制和信貸體系又未能引導資金的流向,結果銀行在急于“泄洪”,為資金謀出路的情況下,又繼續向熱門行業借貸,形成惡性循環。而要加息,央行又擔心增加銀行經營成本,因為現在消費物價指數遠低于實際利率,而調高存款準備金率抽走資金,中小企業的融資又會受影響。如果不在市場機制和金融體系上治本,宏觀調控對付經濟過熱,就難以走出“調完又熱,越調越熱”的困境。 (日京/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