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
在近年來關于增長方式轉變或增長模式轉型、新型工業化道路選擇問題上,學術界出現了不同意見的討論或爭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劉世錦認為我們需要“淡化”乃至排除一些似是而非的“假問題”,抓住能夠反映事物實質的“真問題”。
許多年來大家認為中國的增長方式沒有實現根本性轉變,但在過去的長時期內,中國產業增長是以輕型工業為主的。造紙業是污染嚴重的行業,它屬于輕工業;金融業是大家公認的低效率、加入WTO后抵御沖擊能力最弱的行業之一,而它屬于服務業。我參觀過東南沿海地區的一個民營鋼廠,當時產量接近千萬噸,用人不到一萬,而產量相近的國有大廠少則四五萬人,多則十萬人,其間成本必然拉開差距。此外,這個民營鋼廠在原料運輸、煉焦、煉鐵、煉鋼、軋鋼、發電、余熱利用等環節,形成合理布局和循環經濟流程,在物流成本、能耗成本、環境保護等方面表現出獨特優勢。事實上,在不同類型行業中,都能找到好的和不好的增長模式。增長方式或增長模式問題,本質上是一個我們通常所說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問題。
另一個類似的問題,是對“資源約束”的看法。近一個時期,“資源約束”問題講得很多,其實,人類經濟活動何時未曾受到過“資源約束”?現實生活中為什么會經常看到一方面資源供給緊張,另一方面浪費嚴重的情況?是因為價格沒有起到應有作用,當事人利益與資源節約缺少相關性。價格起作用,一刺激供給,在開放條件下,既包括國內供給,也包括國際供給;二促進節約,少花錢、多辦事;三是鼓勵技術創新,發展各種替代品。當然,也有價格“失靈”的地方,需要政府管制加以補充,如在能耗、環保等方面實施強制性規定,但價格起作用還是基礎性的。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加快,規模擴大,重工業比重增加,資源約束的壓力確實加大了。然而,真正的問題是國內某種資源儲存、生產量“少了”,還是我們使用資源的機制有問題,資源價格受到扭曲,價格所引導的增產、節約和創新功能無法有效發揮?如果我們確實在這幾個方面都做到位了,仍然無法打破資源約束的瓶頸,那才是“山窮水盡”。進入工業化階段以后,包括那些資源稟賦不如中國的國家和地區,在經歷幾次石油危機,資源約束都沒有阻擋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步伐,相反卻成為了技術創新的誘因,并為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就目前大家關注的供給約束壓力大的幾種資源來說,增加供給的潛力,包括利用國際資源的潛力還不小,節約的潛力更大,通過技術創新發展替代品的潛力則不可限量。因此,所謂“資源約束”只是表象,它背后的真實問題是“價格失效”,價格所帶動的增產、節約和創新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如果把眼光只放在“資源約束”上,而輕視乃至忽視其背后的真實問題,將來面臨的就不僅僅是資源約束了。
(日京/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