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應試三周年 全開放前的銀行業巨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8日 00:13 北京現代商報 | |||||||||
3年前的4月28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悄然掛牌成立,標志著沿用了近50年的中國人民銀行宏觀調控和銀行監管“大一統”的管理模式正式結束。 銀監會成立3周年以來,國內銀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5大國有銀行中4家啟動了股份制改革并啟動或者備戰海外上市、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10年封閉駐入后首次添加新成員、農村信用社脫胎換骨為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大舉圈占地盤……回顧過去3年以來中國銀
今年年底,中國銀行業將對外資全面開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銀監會作為銀行業的最高監管機構,角色也會發生變化。 洋銀行跑馬圈地驟然加速 在中國宣布加入WTO的同時,也宣布了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的最后期限——2006年12月。當這個日子離我們越來越近之時,我們也深刻體會到外資銀行已經悄悄地走到了我們身邊。 從參股中資銀行到自身的網點和業務的擴張,3年以來洋銀行進入中國的信念始終未曾動搖。目前,中國的銀行業滲透著匯豐銀行、美洲銀行、淡馬錫、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全球數一數二的金融巨頭的血脈。從參股額度來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3家國有銀行——建行、中行和工行引進戰略投資者正式啟動,目前外資機構投資3家國有銀行的總額約為100億美元,超過自1996年至2005年上半年以來10年時間外資入股額度。而從整個銀行業角度來看,截至目前,已有16家中資銀行接受了19家外資金融機購不同程度的入股。 除了以資本滲透方式進入中國的銀行業,外資金融巨頭還紛紛開始加速在中國的網點擴張和業務擴展。目前,據記者粗略統計,今年以來短短4個多月的時間里,匯豐銀行、花旗銀行、荷蘭銀行、渣打銀行等主要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網點擴張總數已經超過了8家,速度之快為前幾年所不及。 目前,這些跨越全球的金融業巨頭都已經進駐北京并站穩腳跟,并隨時伺機擴大自己的分支機構。燕莎、中關村、朝陽CBD商圈、建國門商圈都已經成了外資銀行搶占地盤的必爭之地。 四大國有銀行告別行政體制 最近3年以來,四大國有銀行的改革始終站在風口浪尖上,為全國人民所矚目!爸行薪ㄐ泄煞葜聘母锸潜乘粦穑 眱赡暌郧埃趪鴦赵赫經Q定啟動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后,溫家寶總理發表的擲地有聲的宣言至今回響在耳邊。 時隔多日,國有銀行的改革已經進入了攻堅階段。去年10月27日,建設銀行作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當頭炮”,率先在香港成功上市,邁出了國有銀行改制上市的第一步。隨后,中國銀行的戰略引資工作也在今年初塵埃落定,并將在不久的將來正式登陸香港資本市場。而作為國內最大的國有銀行——工商銀行的股改工作也進行得異常順利,雖然起步晚于建行和中行,但從去年10月28日正式設立股份公司至今短短半年左右的時間里,這個國內銀行業的巨艦已經神速的完成了戰略引資,并已經確定了上市的主承銷商。目前只有農業銀行的股改尚未啟動,處于籌備狀態之中,具體的方案也并未出臺。 而三家銀行的順利股改,也意味著國有銀行股改進程已經實現了一大半。雖然上市的過程并不那么輕松,但很顯然三家銀行的高管已經一致認識到,上市只是未來長途跋涉的一個起點,而不是圈錢融資的終點。目前,三家銀行已經開始構建全新的公司管理體制,取消了舊的行政管理體制,力圖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公司治理機制。 “草根銀行”走上前臺 與郵政儲蓄的“只存不貸”相反,在監管部門的努力下,一種“只貸不存”民間借貸組織正式從幕后走向了臺前。2005年,央行在四川、山西、陜西、貴州4省進行了民間資本放貸試點,一種完全由民間資本構成的“只貸不存”的“小額信貸組織”在4省部分農村地區試行,給予民間借貸這種“草根金融”一個合法身份。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單純依靠政府投資和推動難以起到理想的效果。而小額信貸機構的核心是其商業性,它不是對資金需求者進行簡單的慈善性的捐助,而是期望通過商業性的貸款,提高借款人的生產能力并產生商業性回報,從而實現小額信貸機構的自我維持和商業上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時也相應地提高當地貧困人群的生活水平。 因此,在商業化推動過程中,為民間資本借貸提供平臺的“草根金融”能夠得到合法身份也是金融業里值得關注的重要領域。雖然目前小額信貸銀行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但這是一個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的領域,它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民生活境況改善的重要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 農信社、郵儲局搖身變銀行 就在銀監會成立的3年時間里,在國內分布范圍最廣闊、深入全國各個偏遠山村,也是監管難度最大的農信社和郵儲局兩大機構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重組,并逐步納入商業銀行領域,接受銀監會的監管。 長期以來,由于體制、機制、政策等原因,我國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還普遍存在資產質量差、財務包袱重、風險補償能力低、法人治理不完善、案件高發等問題。2003年國務院15號文件確立了農村信用社的總體改革方案,確定農信社為社區性金融機構,交由省級地方政府管理,銀監會實施監管,并推出了浙江、山東、江西、貴州、吉林、重慶、陜西和江蘇8省市的試點。2004年以后至今,農信社改革迅速席卷到全國29個省市。而北京作為全國的中心,2004年8月被列入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第二批試點城市。去年10月,北京地區正式完成了對農村信用社的改造,搖身變為北京市農村商業銀行,并轉型為現代化的金融機構。 銀監會設立以后,也給20年來始終恪守“只貸不存”定律的郵政儲蓄帶來了根本性的轉變。據了解,早在1997年央行就提出了組建郵儲銀行的想法,期間,央行與發改委都曾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但由于種種原因,兩版“改革方案”都胎死腹中。去年,由銀監會牽頭起草的成立郵政儲蓄銀行方案終于獲國務院通過,相信未來不久,郵儲銀行也將走向商業銀行的正軌,像普通的商業銀行一樣,既可以利用郵政局的便利廣泛吸收存款,同時也可以發放貸款賺取利差。 銀監會面臨三大爭議 國有銀行是否被賤賣? 從建行上市伊始,國有銀行被賤賣的雜音始終貫穿整個國有銀行改革權過程,甚至在國有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的途中引起波瀾。各路官員、學者、專家對于國有銀行是否被賤賣的聲音也未曾間斷。而這個過程中,銀監會政策度的把握也就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 但從長期來看,封閉的市場只會由于落后而導致最終的滅亡,因此,國有商業銀行在保證國家絕對控股,從而保持對經濟命脈的控制權的前提下,應該更多地借鑒外資的先進管理經驗,引入先進的技術和理念。 外資入股上限是否該放開? 2003年底,中國銀監會頒布《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規定單個境外金融機構向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不得超過20%,多個境外金融機構對非上市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合計達到或超過25%的,按照外資金融機構實施監督管理。多個境外金融機構對上市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合計達到或超過25%的,仍按照中資金融機構實施監督管理。 由于對該規定的理解偏差,曾有人對建行引資上市后的性質提出質疑,此后花旗競購廣東發展銀行時也因為這一規定惹來了許多非議,并且至今懸而未決。 大案要案為何屢戒屢犯? 在銀監會設立以后,按照一般人的邏輯,中國銀行業有了專門的監管機構以后會變得更為有序。但事實上,銀監會成立以后銀行業大案要案卻似乎發生更甚。從銀行行長到地方的辦事員,從騙貸到卷款逃離,每一個環節似乎都暴露出銀行監管的大漏洞。 對此,專家認為,銀行要案頻發正是有效監管過程中所暴露出的長期存在的問題。而隨著銀行業整體改制的完成,商業銀行管理體制會逐步建立,透明度也會大大提高,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抑制加強銀行的內部控制。 專家瞭望 銀行全開放后 銀監會面臨職能轉變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博士陶長高指出,銀監會成立3年以來,中國的監管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實現了從定性向定量的轉變。但在成立初期,銀監會仍肩負著協助國內商業銀行提高銀行核心競爭力,完善自身公司治理結構的行政職能。因此,銀監會自身的“市場化”也就受到了一定的約束。 那么,若干年后,當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取得了平等的待遇,中國的銀行也可以依靠自身的管理模式和內控約束機制實現良性運轉,銀監會的職責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轉變?對此,陶長高認為在經過了國有銀行改制的過渡期后,銀監會的政策制定將會更為靈活,與市場的聯系也會更為緊密,像現在這樣所有政策一刀切的做法可能將會轉變。另外,銀監會應加強信息公布的透明度,比如定期公布業內的重要數據,讓公眾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監督整個行業的運營狀況。 但是,由于銀行業的發展關系著國計民生,目前國內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又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和缺陷,所有銀行業務的趨同性現象嚴重,因此出于穩定整個金融市場的考慮,銀監會不能完全使用市場化的監管手段來進行市場監管,對于各項政策的出臺也是慎之又慎。隨著未來整個行業改善,銀監會也將向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資料鏈接 外資銀行 加速在華布局 □ 4月26日 匯豐開設廣州新支行。 □ 4月25日 荷蘭銀行宣布,國內最大暨第五家梵高貴賓理財中心在深圳萬象城正式開業,這也是荷蘭銀行在深圳開設的第二家梵高貴賓理財中心。 □ 4月24日 英國渣打銀行有限責任公司宣布其深圳分行地王優先理財中心正式開業,這標志著渣打銀行個人銀行業務在中國的進一步擴大。 □ 4月11日 上海-花旗銀行正式在古北新區設立新的個人零售銀行網點;ㄆ煦y行目前在中國內地的個人零售銀行網絡已擁有12家網點。 □ 3月28日 美國花旗銀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私人銀行部開業營運,被認為是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私人銀行領域的破冰之舉。 □ 3月27日 花旗銀行正式在北京黃金地段嘉里中心開設其零售銀行新營業網點。 □ 3月14日 匯豐北京中關村支行開業。 □ 2月17日 英國渣打銀行有限責任公司宣布其北京燕莎中心支行正式開業,這是外資銀行2006年在北京開出的第一家分支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