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產品結構不合理 電解鋁今年能否解困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7日 09:56 中國質量新聞網 | |||||||||
企業大面積虧損的背后是產能過剩、產品結構不合理 今年3月底,國務院宣布電解鋁等11個行業出現產能過剩。這一消息旋即在電解鋁行業掀起不小的波瀾。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國務院對電解鋁行業當前形勢的這種判斷,具有風向標的意義。業界由此推測,國家對電解鋁行業的宏觀調控將進一步加強。
4月25日,《關于加快鋁工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的通知》正式發出。這份由國家發改委、國家質檢總局等九部門聯合下發的《通知》,讓業界的推測變為現實。 《通知》明確提出,要拿出一系列有效措施來加強和改善電解鋁行業的宏觀調控,促進電解鋁行業的持續發展。對于眾多已陷虧損或徘徊在虧損邊緣的電解鋁企業來說,這一消息無疑是一針強心劑。一些敏感的市場人士甚至開始了新一輪的推測: 2006年,電解鋁行業是否有望走出困境? 近80家電解鋁企業虧損 鋁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原材料,產量占有色金屬近一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鋁制品。我國鋁工業主要由氧化鋁、電解鋁、鋁加工三個行業組成。 國家發改委給記者提供的數字顯示,2005年末,我國電解鋁生產企業95家,生產能力1070萬噸。然而由于電解鋁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集中度低,2005年末電解鋁產能平均利用率僅75%~78%,大量產能閑置。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由于產能過大,電解鋁企業不得不高價購買現貨氧化鋁。氧化鋁進口價長期處在4700~6200元/噸,國產氧化鋁現貨價也達到4330~5200元/噸,氧化鋁占電解鋁生產成本的比重高達55%。 電解鋁市場嚴重供過于求,導致價格長期低迷,行業效益欠佳,企業虧損嚴重,眾多企業被迫減產。2005年虧損的80個鋁冶煉企業幾乎全部是電解鋁企業,虧損額13.1億元,同比增長110%。 資源和投資浪費的“泥潭” 在電解鋁產能過大的背后,另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是,我國鋁土礦資源嚴重不足。 國家發改委有關專家的計算結果是:“按十一五期間氧化鋁生產能力估算,現已探明的儲量只能維持10年左右。” 盡管資源不足,但由于國內市場嚴重供過于求,電解鋁出口量高居不下。為此,國家出臺措施,禁止氧化鋁加工貿易,對電解鋁出口加征5%的出口關稅,這些措施極大地抑制了電解鋁的出口,同比下降21.7%。 在資源緊張的同時,電解鋁行業應收賬款和產成品庫存也居高不下。2005年鋁冶煉應收賬款高達53億元;產成品庫存高達41.4億元。 即使這樣,盲目建設的反彈壓力卻并未減小。目前在建電解鋁項目11個,建設總能力112萬噸,投資總額約73億元。這些項目雖大部分為續建項目,但除個別項目外,均未按照規劃布局要求建設,也未經有效核準。此外,尚有10個擬建電解鋁項目,總能力140萬噸。如果這些項目建成投產,電解鋁供過于求的局面將日趨嚴重。 今年能否走出困境 從去年11月份以來,由于原料成本持續上漲,加之部分企業由于虧損嚴重而停產或者減產緩解了供過于求的局面,電解鋁市場價格也開始明顯上揚。 一家電解鋁生產企業的老總向記者介紹說,今年1月份電解鋁平均價格比去年同期增長21.7%,達到19597元/噸,2月初達到21800元/噸,目前價格維持在19000~20000元/噸之間。 對于電解鋁生產企業來說,市場的這一變化令人振奮。然而,國家發改委的專家提醒,隨著電力供應緊張程度的逐步緩解和電解鋁價格進一步上漲,部分已經建成的生產能力將伺機投產,部分停建和擬建項目會重新開工,電解鋁產能大大超過國內需求的局面仍將繼續。鑒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防止電解鋁投資反彈,控制生產能力的盲目增長,加快鋁工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電解鋁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高附加值產品是一個方向 從鋁加工技術來講,直接利用電解液鑄造錠坯或鑄軋板坯代替重熔鋁錠,每噸產品可節電700千瓦時或節油70千克,減少金屬燒損,降低成本800元/噸以上。 據介紹,發達國家70%以上的擠壓錠坯、熱軋板坯和鑄軋板坯由電解鋁液或再生鋁液直接生產,而我國同類產品中80%是用重熔鋁錠生產。我國鋁加工行業整體技術和裝備水平低,綜合成品率比國外低10個百分點。 針對以上問題,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提醒中國企業,要開發高附加值產品,特別是重點開發高精鋁板、帶、箔及高速薄帶和軌道交通用大型鋁合金型材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技術和設備。 國家發改委負責人表示,國家將加快鋁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強產業政策和行業規劃布局指導,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強環保執法,淘汰落后能力,抓好已核準氧化鋁項目的組織實施,鼓勵開發海外資源,加強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有序發展鋁冶煉,防止電解鋁盲目投資反彈,發展高附加值鋁加工材,實現我國鋁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趙陜雄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