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時期改革開放總體部署(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7日 09:04 中國經濟時報 | |||||||||
■專家建言■范恒山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20多年來,我國社會發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堅決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分不開的!笆晃濉睍r期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性進展。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央把深化體制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放
力度:以更大的決心加快推進改革開放,使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未來五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關鍵時期。中央強調“十一五”時期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加快推進改革,使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這是充分考慮到我國改革、發展所面臨的任務作出的正確決策。“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是,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我們要站在歷史、現實和未來統一的高度,從改革與科學發展、體制完善、社會和諧等的深層聯系來認識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加快改革開放進程的重要性。 大力推進改革開放,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這些年來,我國經濟在保持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效益不協調,社會領域發展相對滯后,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投資、消耗資源、損害環境作支撐等問題。在總結國內外經濟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新時期、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茖W發展成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和必然選擇。但是,造成上述一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體制不合理。例如,不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不合理的行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事權財權不匹配的財稅體制,必然推動一些地方政府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并因此而盲目投資、搞重復建設、實施地區封鎖和市場分割。為追求短期行為,也必然不惜犧牲資源、破壞環境、竭澤而漁,以犧牲長遠的發展換來一時的繁榮。精力和財力主要投放到經濟發展方面,社會事業的發展就必然形成大量欠賬,從而出現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因此,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科學發展,必須推進改革開放,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通過強化制度約束和完善激勵機制,把政府、企業和其他主體的行為切實轉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上來,促進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大力推進改革開放,是完善體制機制的根本手段。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經濟、法律手段為主體,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為重點的政府調節和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商品市場為基礎、要素市場為骨干的現代市場體系大體建立;以城鎮基本職工養老、醫療、失業為主體,社會救濟、扶助等為補充的社會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但是,離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規范的公司制改造任務遠沒有完成;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仍面臨著諸多體制性障礙;市場體系特別是要素市場發展很不完善,維護誠實守信和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與秩序尚未真正建立;政府職能轉變仍不到位,政企、政事、政資不分的狀況比較嚴重,宏觀間接調控體系還不健全,經濟調節和法制管理仍顯薄弱;部分社會成員間收入差距懸殊,有效的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形成,等等。解決這些體制問題,惟有深化改革。當前,改革正處于攻堅階段,艱巨性、復雜性、系統性大大增強。在未來的5年中,我們要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此基礎上,再經過10年努力,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間緊迫,要達到預期目標,必須以更大的決心、花更大的氣力推進改革開放。 大力推進改革開放,是提高開放水平的有效途徑。對外開放是改革的重要內容,又是改革的強大促進力量。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經過20多年的努力,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已基本形成。當前和未來的關鍵是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從現實看,制約對外開放水平提高的體制性障礙還嚴重存在:審批管理制度與稅收制度、稅收政策等不統一,各類企業在外貿活動中的自主權和平等地位還沒有真正確立;涉外經濟法規不完善,統一、公平和可預見的法制環境還沒有真正形成;外貿風險管理手段單一,妥善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機制還沒有有效建立;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粗放,涉外經濟活動缺乏統一協調和有效監管的體制等等,深化改革的任務仍然艱巨。 大力推進改革開放,是推動自主創新的基本動力。自主創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也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環節!笆晃濉逼陂g,國家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致力于建設創新型國家。但是,自主創新的基礎是良好的體制機制。長期以來,由于產權不清晰、責任主體不明確、管理不到位,作為應用技術開發主體的企業創新主動性不夠、動力不足,作為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研究主體的科研院所創新積極性不高、能力不強。從總體上說,我國科學技術總體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發明專利數量少;在一些地區特別是中西部農村,技術水平仍比較落后;科學研究質量不夠高,優秀拔尖人才比較匱乏;科技應用水平低,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問題沒能完全解決。據有關資料,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足30%,明顯低于發達國家60%-70%的水平;在全世界近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僅居第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全國科技研究開發經費不足2000億元,不足美國的1/20和日本的1/7,研究與開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1.35%,與美國2.8%和經合組織國家2.26%的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我國對外技術依賴度高于50%,而發達國家都在30%以下,美國、日本則僅為5%左右。在占固定資產投資40%左右的設備投資中,有60%以上需要進口,而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裝備基本上以來進口,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狀況十分突出。因此,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完善體制機制是關鍵。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消除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有效整合全社會科技資源,推動經濟與科技的緊密結合,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 大力推進改革開放,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從目標上說,我們所要建立的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從過程上說,建立和諧社會就是要努力尋求現有基礎和社會需求間的平衡,妥善處理好不同利益群體關系,著力解決好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當前主要是解決就業、社會保障、分配、教育、醫療衛生、環保、安全等問題。而改革就是調整和協調利益關系,通過合理的體制機制兼顧各社會群體的合理利益,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例如,解決就業和收入分配問題的關鍵不是政府包攬每個人的就業和在收入分配上搞絕對平均,而是要實現就業機會和分配過程的公平,現存的行業壟斷、崗位壟斷和身份壟斷等則是造成就業機會和分配不公的根本體制性障礙,惟有通過改革才能消除這些障礙,也才能實現就業機會和分配過程的公平。因此,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建立起公平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和靈敏有效的社會管理服務體系。 總之,加快推進改革開放是基于改革、發展的當前形勢和未來趨勢所提出的客觀要求。在這個問題上,猶豫動搖不得、拖延遲緩不得,敷衍對付不得。 。ㄗ髡邽閲野l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