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農村建設:鄉村治理與鄉鎮政府改革國際研討會”觀點綜述
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歷史新起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城鄉發展,完善鄉村治理結構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2006年3月25到26日,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主辦的“中國新農村建設:鄉村治理與鄉鎮政府改革國際研討會”在?谂e行,會議就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本次研討會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出席會議的正式代表160多人,包括國家發改委、農業部、財政部、中編辦、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國家部委的領導和專家;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等重點院校和科研機構的農村政策研究人員;21個省(市、自治區)的代表;美國、印度、韓國、挪威等國家研究農村發展和鄉村治理的學者。為使研討會更具實踐性,會議還特別邀請了國內部分鄉(鎮)、村的基層代表,F將本次會議部分觀點綜述如下:
建設新農村,必須從制度層面著手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政策的配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統籌安排。農村稅費改革是惠民利民的重要措施,但這只是邁出新農村建設的第一步。因此,新農村建設需要以深化改革為基礎,進行制度創新,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深化綜合體制改革。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關鍵是要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城鄉發展不僅是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村容村貌的改變,更重要的是農村綜合生產、生活能力的提高,因而制度安排上必須有所體現。有代表則強調指出,在制度安排中,基礎秩序更重要。統籌城鄉發展不能只盯著制度安排的表面,應該更加關注這個制度能夠運作的基礎秩序。
新農村建設中要切實維護農民權益。代表們普遍認為,改革是一個利益調整的過程。因而,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尤為重要,不能加劇農民群體的弱勢困境。在此基礎上,代表們從不同的層面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如有代表提出應該明晰與農民利益攸關的土地權益,消除農民與土地之間的模糊關系。比如說,“30年不變”到底是農民使用土地權限不變?還是政策的法律有效期為30年?在此基礎上,有代表進一步提出,如果農民的土地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將會導致農業生產的短期行為。比如說,一些地方農村灌溉系統失修和土地掠奪式利用,導致了一些農田土地肥力下降和大量使用無機肥,加劇了生態污染,形成惡性循環。有的代表則強調農民的利益保護和利益訴求機制,改革現有的信訪機制,將之與人大相結合,強調司法援助和法律保障;也有代表堅持農民群體自身維護利益的必要性,認為單純靠外界維護有一定的局限,要發展以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為重點的農民組織,提高農民自我發展和保護能力。
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體制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
城鄉之間公共產品供給的巨大差距,嚴重影響了社會公平和穩定。有必要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制,讓農民更多地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務。
公共財政應首先滿足農民最迫切的公共需求。有代表提出,即使我國中央財政向農村大幅度傾斜,也無法支撐龐大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因此,為農村提供公共服務存在優先次序的問題。從公共財政承受力和效率角度,需要優先解決農民增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與之相反的觀點是,目前農村最需要解決的是民生類公共產品的供給。因此,需要盡快解決農村最急需和最現實的公共產品供給問題,如提供免費、強制和無差異的義務教育,建立農村公共醫療體系和最低生活保障體系等。有代表對此觀點加以論證:按照亞行最近估計,我國每年只需拿出1000億元人民幣,就能保證中國2500萬最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為1.2億農村學生支付9年的學費;為7.7億農村人口建立基本的醫療保障體系。這樣的支出有很強的可行性,如能積極實施,必將有力地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公平。
必須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有代表提出,要轉變觀念,在公共產品的提供上創造新的模式。政府是公共服務最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主體。有代表從國別對比研究中指出,應該在以各級政府作為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前提下,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村傳統自治組織的積極作用。由于與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范圍上存在差別,各類民間組織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農村公共服務領域的某些空白。
完善公共服務供給的監督機制。有代表指出,要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除了體制因素外,重要之處在于透明化和問責制,包括對政府公共服務決策和執行過程的透明化和問責制。因此,需要建立比較完善的民主監督機制,發揮農民自治和各類民間組織的作用,同時建立相應的審計機制。有代表進一步指出,目前我國的審計理念正在從真實型向效益型轉變,要把這個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這既有利于防止資金的“跑冒滴漏”,又有助于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城鄉統籌發展,應放在比較和歷史的視野中
農村改革是一個復雜的話題,世界各國所走的路不盡相同。我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過新農村建設,現在再一次提出新農村建設,其內涵已大大豐富。在改革過程中有必要以史為鑒,吸收國內外農村發展的經驗教訓,站在歷史高度,面向未來,逐步推進以統籌城鄉發展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
借鑒國際經驗,建設新農村。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需要總結吸取國際經驗與教訓,盡量少走彎路。有代表認為,韓國的新村運動、印度的鄉鎮治理等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城鄉發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韓國在新村運動中,采取了政府引導與村民自治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了新村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了內部與外部兩個變革代理人與兩級治理體系等。也有代表指出,韓國新村運動的切入點是建設農村社區,以此來提高農民收入,與我國目前新農村建設的改革重點有一定的現實差距。因此,不能照搬別國模式,而應根據我國各地農村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有針對性地探索農村建設的新思路。
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尊重歷史。農村改革有很強的路徑依賴,對這種依賴必須有效地加以總結利用。有代表提出,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主要原因是尊重和體現了農民意愿,五個“一號文件”的實質就是充分發揮農民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因此,我們進行新農村建設要充分借鑒歷史經驗,讓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目前要調動農民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保證國家糧食安全,重要的是加快農村土地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與創新。
征庚圣 匡賢明 夏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