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經濟又見高溫嚴厲宏觀調控可能再出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2日 13:49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土地閘門將再度關緊。央行可能在近期再次采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發改委會通過提高資源價格的措施控制投資過熱。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前不久的一份報告說,由于產能過剩的影響,今年的經濟增速會向下調整。不料,4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披露,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長達到10.2%。在2004年開始的旨在控制投資過熱的宏觀調
控實行兩年多之后,中國經濟在連續三年增長10%的基礎上,增速仍紅紅火火地繼續保持10%以上,這讓很多人都看不懂。

  過熱和通縮兩頭進逼

  一般來說,經濟的快速增長總會伴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但中國的情況似乎不是這樣。一方面,投資和出口仍然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今年一季度,被嚴控的固定資產投資開始回暖,出現猛增;出口方面,人民幣升值的因素并沒有造成太大影響,國際經濟局勢整體走強還帶動出口快速增長。一季度,工業增加值的月環比增速是1996年以來最快的,比2004年宏觀調控開始時還要快。而另一方面,低通脹又已經接近“通縮”的邊緣。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僅增長0.9%,是30個月以來的最低值,月環比增長為零。

  “高增長、低通脹”,這意味著創造的財富越來越多。這種本來是最理想的運行狀態在中國的經濟數據中浮現了。但造就這種繁榮的兩種因素卻都不理想:一方面,如果靠投資帶動經濟增長,很可能帶來新一輪的過熱;另一方面,低到接近“通縮”的物價又成為經濟趨冷的信號。

  信貸收放兩難

  由于消費價格指數持續處于低位,地方政府可能放松了對投資的控制;同時,在中國外匯儲備持續增加以及強制結售匯制度的背景下,銀行體系的資金出現過剩,經過了前年以來相對緊縮的宏觀調控之后,銀行正急于為資金尋找出口。上周五,央行公告稱,全國一季度新增貸款量達1.26萬億元,幾乎占全年貸款目標的一半。貸款增長速度明顯偏離央行的調控目標,而貸款增長過快會進一步推高經濟增長速度,帶來通貨膨脹上漲的風險。貨幣供應方面的信號顯示,在產能過剩的趨冷壓力下,投資確實又呈現出再次過熱的跡象。

  另一個信號是,從年初開始,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房地產市場又再度活躍,房價不斷飆升。有跡象顯示,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從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流出的大量國際游資正集結中國房地產市場,投資重點從商業地產轉向住宅物業,為房地產熱進一步火上添油。

  下一次偏緊的調控已經是可以預期了,就看調控的程度如何。但是在防熱的同時,決策層又必須考慮到已經產能過!坝隼洹钡男袠I,一緊縮,會不會對這些行業雪上加霜?而且控制投資過熱,如果投資一下收得太緊,導致房地產市場供給減少,會不會反而進一步推高房價?因此,下一步的宏觀調控政策會在防冷和防熱之間走鋼絲,維持艱難的平衡。

  加息可能性不大

  央行的宏觀調控工具,有利率、準備金和窗口指導等。其中,提高利率的辦法不太可行,因為眼下消費物價已經遠遠低于實際利率。鑒于貸款激增,央行可能在近期再次采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在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央行就曾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抽走數以千億計的資金。如果這次再這么干,那么廣大中小企業的資金運作將會受到沖擊。所以,現在決策層考慮的是信貸結構問題,4月1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既要“解決銀行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問題”,又要“著力優化貸款結構,合理控制中長期貸款,加大對農業農村經濟和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發改委也有產業準入審批、價格政策等宏觀調控手段。產業準入方面,國務院常務會議已提出要嚴格執行土地規劃和計劃,控制城市

房屋拆遷規模,注重運用土地供給引導和優化投資結構,新上項目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標準,防止部分行業、地區投資過快增長。這顯示,把住土地供應閘門是下一階段的政策重點。

  價格政策方面,發改委可能會通過提高資源價格的措施加高投資成本,以倒逼機制來遏制投資過熱。比如年初以來,煤、電、

成品油價格就不斷上調,國家還對石油開采企業征收暴利稅,對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征收暫定關稅,就是以資源價格杠桿控制投資的手段。下一步可能采取的手段還是在加強資源消耗管理方面。今年7月份國家統計局要公布上半年各地區和主要行業的單位產值
能源
消耗情況。各地也會加快建立對各地區降低能耗、減少排污和保護耕地等方面的統計、考核和公布制度。本報記者秦蓋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