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投資基金凱雷集團阻擊戰:一場并購引發反思(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1日 10:23 中國新聞網 | |||||||||
作為金融資本,凱雷的勝出一度讓人意外。此前,參與競爭的機械工業巨頭美國卡特彼勒公司黯然出局。今年3月底,該公司董事長歐文斯表示了收購成徐工未竟的失望。他認為,與凱雷公司等其他投標方相比,卡特彼勒是一個真正的戰略合作伙伴。 不過徐州市政府顯然有著自己的打算,上述徐州市經貿委的人士稱,“跟卡特彼勒這樣的產業資本合作,就會重蹈汽車業的覆轍,保住民族品牌的希望就會落空。”
甚至在凱雷與徐工集團的協議中,已經明確限制性條款 凱雷承諾在未來退出時,不會將徐工機械賣給類似卡特彼勒的行業競爭對手,以保證徐工品牌的存續和發展。 但業內仍然有人懷疑徐工“保住”民族品牌的真誠度及有效性。作為財務型投資者,凱雷是通過賣出股權盈利的,其持有時間一般在3年左右,之后將全身而退。到時徐工集團是否就有實力接盤? 另外,下一步徐工機械會變成一個真正的公眾型公司在海外上市,凱雷投資通過在市場上慢慢賣掉自己的股份的方式退出。這就讓人聯想到了頗多“丟牌棄廠”的前車之鑒,以南孚為例,南孚原是中國第一電池生產商,自地方政府主導引資始,經過數輪交易,以摩根士丹利為首的國際基金對其實現控股。2003年,控股方將持股份全部轉售給美國吉列。自此,南孚進退全不由自己,在市場上聲威漸息。而在機械裝備業,還有西北軸承、錦西化機、無錫威孚等一批骨干企業先后被外資收購。 凱雷并購案在業界普遍反思外資并購的節點上出現,因此其進退成敗成為風向標。同一時段的幾起并購紛紛暫停,有些靜觀其變的味道。比如,美國卡特彼勒控股中國最大的裝載機生產企業之一的廈門工程機械集團,德國ZF集團控股杭州前進齒輪箱集團,美國GE控股沈陽鼓風機集團等。 規則之失 這些并購擱淺凸現了國有企業的改革走入一個難堪的兩難境地:如果讓外方控股,中方會擔心失去對“龍頭企業”的控制,失去經營多年的所謂自有品牌;而如果不讓外方控股,外方又不愿投入過多的精力和資金在合資企業上,在銀行改革中,外方就曾發問:“給我這么少的股權,我為什么要做那么多?” 除了讓外資控股之途以外,那些負困重重的企業出路在哪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兼重大技術裝備辦公室主任隋永濱表示,從他個人角度,他反對凱雷的并購,“徐工的困難國家可以幫助解決,一旦賣給外資便不可逆轉,而留在國內總歸有辦法。” “但問題是國家如何幫助解決?如果能夠解決為何還要拖到現在?”上述徐州市經貿委的人士說。實際上,并購之初,交易雙方的人們就知道,誰是主動,誰是被動。徐工董事長王民曾無奈的表示,“如果不與凱雷合作,第一,銀行的欠款如何還?第二,2萬多職工怎么辦,誰來幫我安置?” “這種擔憂背后的事實就是,依靠政府解決的這條路已經走到了盡頭。” 摩根大通的人士這樣說。去年年底,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就透露,“徐工集團有2.5萬名在冊職工,其中3000人下崗內退,另外還有6000名退休職工。”徐工集團還曾盲目擴張,收購一些地方企業。“徐工集團對每個剝離企業都要至少兌現5000萬~6000萬元。”“民資找不到合適的,我們能想到的又可行的途徑就是利用外資了。”王民說。 據本刊了解,徐工已與發改委及商務部進行了數輪溝通,希望加快審批程序,因為并購雙方已經萬事俱備,就等簽約了。但至今還沒有得到明確的答復。 那么,現在的問題是,對類似徐工這般龍頭企業及所涉的重要產業,國家是否應該拿出一個系統的戰略和具體辦法來扶持和發展?而不僅僅是叫停交易,即便叫停交易也應該有一個科學判斷的依據。 “目前種種規定,散見于各部委規章中的相關外資并購限制條例又極不完整甚至互相牽制;并購審批沒有統一流程。” 上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史建三律師說。 據本刊從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了解,本月底,發改委制定的一份名為《關于對裝備制造業改制(投資合作)中維護經濟安全和產業安全審查辦法的通知》將討論完畢,通知初稿從國家經濟安全方面,界定了一批將受到重點保護的行業和企業。 這些行業和企業將不允許外資控股,對這些領域內的合資與并購,國家要進行重點審查。 另外,發改委外資司也在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合作,對《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進行調整,目錄將外商投資的方向分為鼓勵類、限制類和禁止類。 但是,這些規定多是限制性的為主,而那些受困的重點企業和行業如何走出困境,實現復蘇式的發展,仍是一個未解的問題。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王晨波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