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貴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審時度勢,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總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的歷史性選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如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是擺在每個基層干部面前的重大
課題。
沅江市作為湖南省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縣市,在近九個月的改革實踐中總結出,抓好農村綜合改革是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抓好農村綜合改革
要真正實行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農村工作方針,加快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局面,必須全面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釋放、激活農村發展的活力要素,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早見成效、收到實效,這是我國農村改革開放實踐的歷史經驗。
我國農村每一次大發展,都是從改革入手。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上指出,通過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在長期實踐中得出的一條推動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經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同樣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提供動力。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要讓農村自身的活力得到迸發,生產力水平得到飛躍,同樣要從改革入手。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明確要求: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農村體制改革要有新的明顯進展,這是“后農業稅”時代農村現實的客觀要求。當前,中央政府取消農業稅的積極意義顯而易見,但也使農村原有的深層次矛盾凸顯,引發大量的新情況、新問題。如:全部農業稅取消后,如何遏止各種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卷土重來,避免農民負擔反彈;如何從財力上保證基層組織的正常運轉等。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采取改革的辦法,從創新體制機制方面尋找途徑,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村綜合改革。
沅江市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和益陽市委、市政府的精心領導下,從2005年7月開始,開展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目前,已順利完成鄉鎮機構改革,實施財政體制改革,部署啟動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徹底清理了鄉村債權債務,實現改革軟著陸、社會零震蕩的目標。同時,農村綜合改革也為鄉鎮帶來新的發展活力,基層面貌煥然一新,各項工作穩步快速發展。2006年前三個月,沅江市各項主要經濟指標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都在20個百分點以上,財政收入增長了近40%。
二、抓好農村綜合改革必須建立農村工作新機制
農村綜合改革并非是單一的“精兵簡政”,更不是簡單的“撤廟減和尚”,而是由一攬子改革組成的系統工程,終極目的是通過調整鄉村行政區劃、精簡鄉鎮機構人員、改革縣鄉財政體制、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和投入體制、化解鄉村債務等舉措,逐步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廉潔高效的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建立“三農”服務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新體系,達到農村基層組織充滿活力、“三農”服務更加落實、農民群眾更加滿意、農村經濟更加繁榮、基層政權更加鞏固的目標。
建立農村工作新機制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
(一)建立農村基層管理新機制。重新界定市鄉管理權限,合理劃分職能,理順鄉村關系,有所為有所不為,把政府該管的事管好。概括起來就是:“執法收到市,管理留在鄉,服務歸站所,經營進市場。”其中鄉鎮政府的職能定位主要是:一是為農民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務。今后國家每年有數千億計的財政資金轉移到鄉村,鄉鎮要積極爭取國家支農資金,為農民提供醫療、教育、養老、基礎設施建設與保護、技術普及與應用、社會治安、就業等方面的服務,構建、維護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規劃、建設和管理小城鎮。鄉鎮政府要承擔起統籌新農村規劃與建設的任務,合理規劃集鎮和新村,節約和有效使用、管理資源;三是引導組織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四是管理國有現代化后備資源。
(二)建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新機制。變政府“花錢養人”為“花錢養事”。科學設置“養事”項目和標準。根據當前工作實際,逐步將部分可由社會承擔的服務項目,以項目招標、合同管理、目標考核的方式,建立公益服務向社會購買的“以錢養事”新機制。采取定崗服務、派駐服務、委托服務等方式,建立以強化“為民服務”為核心,形式多樣、主體多元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新機制。
(三)建立農村公益事業投入新機制。完善和強化公共財政制度,加大支農、助農、扶農的力度,逐步實現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增加農村公益事業的投入。探索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投入的新途徑、新辦法,實現農村公益事業投入的多元化。在完善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的基礎上,探索跨村甚至更大區域的“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調動和發揮農民主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引導和鼓勵各種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加速農村各項事業發展。
(四)建立農村社會保障新機制。堅持經濟保障和服務保障相結合、社會保障與社會經濟同步發展的原則,建立農村社會保障新機制,把有限的財力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保障農民的生產生活需要。沅江根據實際,正逐步建立“七個有”保障平臺,即:做到五保戶有供養、農民大病有救助、特困大學生有資助、計生家庭有獎勵、農村醫療有合作、農村特困家庭有低保、失地農民有保障。
(五)建立農村基層工作考評新機制。由重過程向重結果、重形式向重實效、重數量向重質量、重上考向重下評轉變。考評的內容主要有三方面:經濟發展情況,包括產業結構、發展質量、農民增收、消赤減債、勞動力轉移等;社會事業發展情況,包括計劃生育、文化教育、社會穩定、基礎建設等;干部作風和實績情況,主要實行農民為干部打分,變過去組織部門定性考察干部為基層群眾定量測評干部,把衡量評價鄉村干部工作績效的權力交給廣大群眾。
總之,要通過改革,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促進農村生產發展,實現農民生活寬裕;實現公共資源逐步向農村傾斜,建立多元化公共產品投入新機制,完善村莊建設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公益事業,建立社會保障新機制,從而逐步實現“村容整潔、鄉風文明”;建立為農服務新機制,完善考核、激勵機制,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轉變作風、提高效率、提高服務能力、優化發展環境、規范鄉村管理,實現管理民主,讓機制活起來、服務優起來、農民富起來。
三、建立農村工作新機制必須突破創新
首先,突破城鄉二元管理體制瓶頸,實現城鄉統籌良性互動。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日趨突出的現實,是建設新農村的嚴重制約因素。必須不失時機在重要、關鍵環節推進改革,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從根本上消除城鄉一體化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如:可推進農村土地征占用制度改革,實行“土地換社保”;可促進最低生活保障向農村延伸,逐步擴大社會保障在農村的覆蓋面;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投入,加強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城鄉統籌規劃,提高農民福利水平;可讓轉移進城的農民真正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
其次,突破小農經濟瓶頸,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當今的農業依然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農民依然是市場經濟中的弱勢群體。農民面對開放的大市場不知所措,無法跟上市場節奏。而市場的風險又讓農民望而卻步,他們無法與市場上任何一個商業組織相抗衡。因此,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迫在眉睫。當前,農村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符合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大方向,應該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引導、規范、支持。
再次,突破農民培訓體系缺失瓶頸,建立農村大教育體系。新農村建設希望在于培育新農民,而農民培訓是當前教育體系中一個十分薄弱的環節。培育新農民的工作難度很大,必須整合政府、學校、企業等社會各界的教育資源,建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技能教育三位一體的農村大教育體系。對農民重點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使農民的思想觀念、知識水平、職業能力等得到提升,今明兩年沅江70%的農村勞動力將接受培訓,并普及高中,沒有進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將就讀職業高中。
(作者為湖南省沅江市市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