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對外依存度剛性增加 棉花蘊含國際炒作風險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9日 08:12 經濟參考報

  本報鄭州電 近年來,我國對棉花的需求逐年擴大,棉花產需出現巨大缺口,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同時,近些年我國棉花生產與價格出現“雙重”劇烈波動,這兩大問題的存在,使我國棉花產業(yè)已處在棉花戰(zhàn)略短缺期和高風險期。業(yè)內人士擔心,國際投機資本以“中國需求”為炒作題材,在相繼炒高大豆、石油、銅價后,有可能正在布署棉花市場炒作。

  山東省棉花生產辦公室主任趙法宏認為,棉價大跌時,棉農受打擊,棉紡企業(yè)也會出現原料不足;棉價大漲時,棉農能多賣錢,應該受益。但往往價高的年份,是棉花面積和產量少的年份,有高價卻棉花少,農民實際得不到多少利益。而棉價高提高了紡織企業(yè)成本,使他們叫苦不迭。同時,伴隨著價格的漲跌,棉花生產波動頻繁。棉花市場價格的劇烈波動與生產波動互相疊加,進一步放大了其不穩(wěn)定性。

  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專家毛樹春指出,未來5年我國棉花產業(yè)將呈“四個不可逆轉”的態(tài)勢,即棉紡產能繼續(xù)保持增長的態(tài)勢將不可逆轉;棉花消費繼續(xù)保持增長的態(tài)勢也將不可逆轉;棉花生產規(guī)模必將擴大的態(tài)勢將不可逆轉;棉花對外依存度將越來越大的態(tài)勢也不可逆轉。我國棉花產業(yè)當前面臨一個重大命題,即要在產量、質量和效益的同步協(xié)調發(fā)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這是我國棉花生產躍上高臺階、建設棉花生產強國必須面對的。

  目前,棉花已成為我國繼大豆、食用油之后,第三大需要大量進口的大宗農產品。毛樹春預計,“

十一五”時期,進口數量將達到450萬至550萬噸,方能實現產需的大致平衡,而此時的棉花對外依存度將攀升到36%至40%。

  對于強大的紡織工業(yè)而言,棉花資源已步入戰(zhàn)略短缺期,如此高的國際市場依賴度,一旦國際炒家操控市場,棉紡工業(yè)將面臨極大風險。

  據了解,2003年,中國棉花減產,出現較大需求缺口,國際投機資本搶在中國采購棉花之前,于當年8月初在期貨市場上發(fā)動了一波漲幅達60%、持續(xù)3個月的逼空行情,而中國采購結束后,棉價大幅回落,給中國涉棉企業(yè)造成巨大損失。中國棉花協(xié)會副會長郭明泉說,我國糧食進口量不小,但對外依存度低,棉花對外依存度太高,一旦投機資本在國際市場上采取措施,我們很容易聽命于人,發(fā)生國際風險的幾率相當高。

  一些專家指出,國際投機資本炒作棉花的幾率正在增加。

  一是紐約棉花期貨價格2004年以來一直維持盤整格局,而且處于歷史上較低的價格區(qū)間,而同為我國每年大量進口的農產品——大豆牛市已過,棉花的投資機會大于大豆,國際基金可能會對棉花更感興趣。

  二是中國棉花需求剛性增加,構成基本面利好,同時,

石油價格高企將使化纖等棉花替代品價格維持在較高水平上,成為棉花價格上漲的基礎之一。這兩大基本面因素,利于基金注意棉花市場。

  三是目前工業(yè)品(如銅、原油、黃金等)期貨價格基本都較此前的歷史最高點翻番,而農產品價格相對漲幅較小,這使未來棉花等農產品價格可能會出現上漲。

  四是目前國內涉棉企業(yè)仍不成熟,風險意識較差,國際市場經驗嚴重不足,買漲不買落,一旦國際棉價大幅上漲,可能集中大量買入棉花。

  毛樹春指出,目前,我國紡織業(yè)占全國商品出口創(chuàng)匯額18%,棉花產業(yè)涉及2億棉農和3000萬紡織工人,一旦國際投機資本對棉花進行炒作,將給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fā)展帶來巨大損失。面對我國棉花產需的巨大缺口,一味依賴國際市場帶有極大風險,必須立足國內,增加棉花產量,擴大供應。由于我國耕地資源有限,而且還呈逐年減少之勢。基于確保糧食和棉花安全的雙重考慮,一方面應加大荒堿地開發(fā),挖掘土地資源,同時,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棉花產量。另外,又要考慮國際市場對我們的影響,充分利用好棉花進口配額、棉花儲備和期貨市場的調節(jié)作用,防止國際市場對我沖擊。


 記者:董振國 林嵬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