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已取得QS認證的大米生產企業,生產銷售嚴重超標的黃粒米,包裝袋上使用企業變更前的名稱,沒有QS標志。被查獲后,企業辯解在加工的過程中已發現大米質量有問題,所以用以前的包裝袋周轉;用戶只是試用了一點大米,銷售時也和用戶說清楚了大米質量不好可以退貨,自己沒有主觀銷售不合格大米的行為。
對于企業的辯解,筆者要問的是,當初企業申辦QS時寫的質量手冊到底起了多大的
作用。如果企業在生產中質量手冊運行正常的話,又何必去辯解是否有主觀故意行為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
原料的檢驗。手冊嚴格要求了對原料的進貨和檢驗,如果企業對進來的稻谷稍加檢驗,立刻可以檢驗出問題。
過程檢驗和成品的出廠檢驗。這是市場準入制度的核心,是有沒有能力生產出合格產品的標準。我相信在每一份質量手冊中對這部分內容都寫得很詳細。如果企業按照手冊的要求做,加強過程檢驗以及成品的出廠檢驗,應該很容易發現問題。
不合格品的處理。這也是手冊中很重要的內容。如果說企業已經發現了問題,把該批大米當成了不合格品,那它只要放入不合格品區,在醒目的位置標注“不合格品”就行了。我想執法人員看到這幾個字也不會去檢查了吧。對于銷售的大米及時召回,也不用辯解了吧。
對于辯解,企業真應該反省。質量手冊是指導企業生產的重要文件,為取得QS,花費了很大人力、財力,不應該讓它形同虛設。 作者:陳 榮/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