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中國人在美國洛杉磯市的“奇遇”:他從一家超市花了2.5美元買了一塊香皂。拿回來拆用時,發現上面凹了一大塊。于是,他找到超市討公道,店長拿到香皂檢驗一番后,只是簡單地問這位先生想退還是想換?他的回答是“退”。店長當即退還他3美元,并解釋說,多出的0.5美元,是店家向顧客支付的20%“過失費”。
這位同胞不僅多拿回0.5美元,還帶回來一個九成新的名詞———“過失費”。有關人士就此事“表揚”說:向顧客支付過失費,乃是一種先進的經營理念。它可以迅速分清責任,及時消除雙方不必要的誤會。最主要的是體現出對消費者的尊重。因為他們買了偽劣產品,由此帶來的精神傷害,加上退換商品需要付出的時間、精力和費用等,都屬于額外支出。因此,由商家主動賠付,可以適當減輕他們的痛苦。這筆錢,也可稱為“精神損失費”吧?
對于新名詞,不必急于拿來,需要一個認真“消化”的過程。首先,我們不妨把它看成是企業的自懲措施。當你的產品出了質量問題,被消費者察覺之后,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這是一個考驗企業素質的“搶答題”。一段時期以來,許多企業都成立了一個名叫“危機公關”的機構。本來,該機構的功能是協調買賣關系,尊重消費者權益,維護企業自身形象。然而事實不是這樣。由于怕傷害企業名聲,該機構常常會展示“店大欺客”的淫威,施展推諉狡辯的手段,壓制對方的話語權,把責任和義務一股腦兒推到消費者一方,讓那些弱者處于更弱的境地。要知道,讓一個人暫時說不出話易,讓人家胸中怨氣消散難。最終,這個沉重的“寶器”會砸傷企業自己的腳指頭。這些商家實在是低估了消費者的素質,第一,任何壓制行為都可能引發“決堤”,那種場面相當嚇人,而且容易失控;第二,沒有消費者“愚蠢”到相信天下會有所謂“零缺陷產品”,對待廠商所犯的錯誤,多數人會持寬容和商榷之心。這時,他們只需要你的同情和關注態度,而最感人的理解方式,莫過于主動承擔責任,將消費者損失降至最低。我想問一聲,那些整天忙于鏟“事”兒的企業,做到以誠待客,真的有那么難嗎?
據本人體驗,消費者不幸買到一件壞東西,立刻會背上不小的心理負擔,他們害怕爭吵,害怕給廠商“添麻煩”,還可能引起一串不妙的聯想。很少有人能樂觀地想像無條件退貨,更沒奢望得到什么“過失補償”。因為“過失方”就是我們自己,誰讓你買錯了東西?請不要責怪消費者的懦弱吧,因為所有不利的聯想都可能馬上兌現。要消費就會有糾紛,誤會的事情總會發生的。相比較而言, 這家美國超市的舉動,比任何道歉都更能讓消費者滿意。他們“損失”的是20%“過失費”,樹起的卻是產品的“光輝形象”。
引進“過失費”,當然不像引進硬件那般容易。它涉及到一個企業是否具備像樣的“企業風度”——這個風度就是常說的“紳士風度”。我們可以想像,當一個斤斤計較的買賣人和一個風度翩翩的企業競爭,最終哪個會贏?結局相當清楚,因為消費者就坐鎮于后者一邊:他們永遠不會拒絕一位“紳士”的殷勤關懷,而去和一個“小人”打哪門子交道。 作者:小 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