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步伐穩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3日 09:04 中國經濟時報 | |||||||||
■山東兗州發展紀實之三·農村篇■劉國鋒武云飛陳蓓李小千 4月的兗州農村,田野一片翠綠,處處生機盎然。走進這片土地,在讓人領略大自然明媚春光的同時,更讓人感受到了兗州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勃勃生機。 產業帶動,筑牢基石
建設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是關鍵。兗州市緊緊抓住實施農業產業化這一有效舉措,促進農民增收,夯實新農村建設的基礎。 走進兗州市顏店鎮綠源肉鴨公司,可以看到一片繁忙景象:宰殺、脫毛、清洗一條條忙碌的生產線,讓人眼花繚亂。綠源肉鴨公司原是由瀕臨破產的百靈飼料公司重組興建,通過扶持改革,一改頹勢,成為山東省首家通過國家級綠色食品認證的肉鴨加工企業,并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扶持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了近4000戶群眾發展肉鴨規模飼養。龍頭昂,三農興。兗州市緊緊圍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上大做文章。他們在融資、技術、人才、項目等各方面向其重點傾斜、著重幫扶,召開企業現場辦公會,優化發展環境,切實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促其膨脹規模,提檔升級。目前,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已達32家,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10家,過10億元的2家,1家企業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扶持龍頭企業,2家企業被列為省級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為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兗州市圍繞企業建基地,依托這些重點龍頭企業的生產加工,堅持集中連片、區域布局、集約經營,大力發展優質專用肉雞、肉鴨、蔬菜、糧油、速生林等主導產業。目前,全市已建成了40萬畝優質專用糧、3000萬只(頭)畜禽規模飼養、10萬畝速生林、3萬畝優質苗木、9萬畝蔬菜、8萬畝花生“六大基地”,形成了年加工轉化糧食200萬噸、畜禽10萬噸、木材20萬立方米、花生5萬噸的能力,全市80%的農產品經過加工轉化進入市場,70%的農戶穩定進入一體化經營體系,農民從產業化中獲得收入占總收入的75%。 為使農業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他們還大力實施“一片兩線三區”農業結構調整戰略,“一片”即在新驛鎮建設2萬畝大蔥、山藥輪作生產基地;“兩線”是沿金谷大道兩側建設1萬畝高標準設施栽培基地,沿濟陽路兩側建設3萬畝高價值綠化苗木基地;“三區”是以肉鴨、肉雞標準化規模飼養為重點,在顏店鎮建設一處肉鴨存欄100萬只、在新兗鎮和興隆莊鎮各建設一處肉雞出欄100萬只的標準化、智能化、生態化規模飼養示范區,培育制高點和區域特色經濟帶。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38元,增長13.8%,有力地促進了新農村建設。 健全機制,扎實推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健全機制、創新相應的體制,既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結果。為此,兗州市不斷完善投入機制、科技培訓機制等,構建起為農民服務的新平臺。 他們把建立政府領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農村新社區服務發展機制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農村建設中普遍實施了“12345”工程,即:建好一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設立一個宣傳欄,一個文體活動場所兩個陣地;培育自主管理隊伍、專業服務隊伍和志愿者隊伍三支隊伍;開辟設置老人活動室、圖書閱覽棋牌室、信訪調解室和多功能教育室四個室;完善建立農業服務站、科技培訓服務站、公共衛生指導站、計生服務站和綜合治理服務站五個服務站。同時明確農民是農村社區建設主體,積極組織有關部門結合行業特點,支持、參與社區建設,搭建起了“一級政府、兩級管理、三個層次”的農村社區組織框架。目前,全市組建志愿者協會200多個,農村經濟協會166個。 建設新農村,農業是基礎。近年來,兗州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把工作的重點選擇回報“衣食父母”、“母親產業”。該市認真落實“三補一免”政策,落實小麥直補面積42萬畝、資金597萬元;落實良種補貼面積40萬畝、資金400萬元;落實農機補貼200萬元,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同時建立基礎設施保障體系,大力推行農業機械化,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47.1萬千瓦,高標準實施國家和省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8個,60萬畝耕地全部實現百畝方田林網化,道路、溝渠、機井、橋涵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實現了旱澇保收。 為培育新型農民,兗州市健全了科技培訓網絡,成立白楊科技公司、肉雞肉鴨協會等各類專業技術協會、研究會60個,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個體工商業戶、科技示范戶創辦科技服務實體100多個,形成了以市農技中心為龍頭,以濟寧坷垃網為依托、以鎮農技站為紐帶、以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范戶為基礎的覆蓋全市的科技推廣網絡。并根據各村情況,給每村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增收項目。除了進行技術指導,還幫助村里培養自己的“蔬菜專家”、“養殖專家”、“糧食專家”。為進一步拓寬農民受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他們為全市每個村都安裝了現代遠程教育設備,通過先進的信息傳輸手段,把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法規及致富信息、勞動技能等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傳授給農民。另外,“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四個一”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等,確保農民隨時隨地都可以享受到豐盛的精神大餐。目前,全市90%的青壯年農民普遍掌握了2-3項農業實用技術,獲得各類專業技術證書的農民達到2萬多人。 豐富內涵,注入活力 走進新兗鎮的小馬青村,讓人眼前一亮。寬廣的水泥路、整齊劃一的別墅,讓人看不出這是來到了農村。據村支部副書記牛西岱介紹,在1990年以前,村莊建設慢,環境差,是一個典型的靠天吃飯的落后村。1996年,村里與銀河膠帶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組建了村企一體的銀河集團。并實施舊村改造,進行綠化、亮化、美化,初步達到了“園林村”的標準。去年8月,小馬青村與鄰近的官莊村、大馬青村、銀河集團“村村聯合、村企聯合”,規劃了“新馬青樂園”。聘請同濟大學規劃設計了高標準的高層集中住宅區,并為農民解決了就業、疾病和養老等五種保險,成為新型農村的樂園。 小馬青村只是兗州建設新農村的一個縮影。為不斷豐富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兗州市堅持跳出農村看農村,跳出農村抓農村的方式,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放在了工作的第一步,全面實施了村村通電、通水、通柏油路、通客車、通程控電話、通有線電視,村村有文明一條街的“六通一有”工程。農村路網建設成效顯著,修建市鎮主干道42公里,鎮村公路35公里。建設“綠色通道”400公里、公共綠地100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41%。近三年,用于基礎設施的投入達2.1億元。 同時,他們還實施了“康居工程”,建設文明小康村,采取以企帶村、建設中心村、城中村社區化、翻建改造舊村、提升農村環境內涵等5項措施,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為解決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空心村”問題,他們采取“小村變大村、建設中心村”的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新兗鎮的寨子中心村包括了前寨、后寨、倪村、喬村、于橋5個行政村,以前各村布局分散,基礎設施落后,合并建成中心村后,實現了合署辦公,還聘請國內知名設計院編制了中心村控制性規劃,新建小康樓580棟,實現了道路、供水、燃氣、電話、有線電視、綠化美化“七統一”,辦公室、幼兒園、學校、衛生室、文化大院“五公用”,資源共享,節省了投資,減輕了集體和農民的負擔。目前,兗州對分布零散的村莊均實行“以小并大、多村合一”,這項工作正按“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陸續展開。而對那些條件較差,建設步子不能邁得太大的村子,兗州則采取“不建新居變內涵、不建新村變環境”的辦法,重點在內涵上、環境上下功夫,從花錢少、見效快的農村垃圾集中處理、村莊環境綠化美化、搞好衛生整潔、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入手,逐步推進。東葛村在新農村建設中,以改造和凈化環境為突破口,先后硬化了14條村街,鋪設了排水溝,安裝了路燈,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改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