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投資風險高最高回報難實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1日 14:25 揚子晚報 | |||||||||
最近理財投訴日益增多,已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上海銀監局近日要求各銀行在推銷理財產品時,應明示風險,提醒投資者注意。 “高風險高收益”,風險與收益向來都是相輔相成。但是投資者往往抱著僥幸心理,渴望“低風險高收益”的產品,對投資風險估計不足。
“另類投資”風險高 市面上的銀行理財產品、保險產品、基金以及券商發行的集合理財產品、信托等,是經有關部門審批或備案才獲準發行的,具有規范的投資流程和信息披露規則,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產品風險挑選。但一些稍具經驗或資金充裕的投資者,常常喜歡比較另類的投資項目,比如保證金炒匯、炒金等,這些產品沒有經相關部門認可,投資者需要自行檢查產品的投資組合、數據真偽、投資目標等風險因素,而這些不是普通投資者有能力去做的。它不僅面臨投資風險,還要承受投資機構違約的道德風險。 最高回報未必能實現 很多理財產品著重宣傳最高回報率,實際上這是在最樂觀的情況下獲得的一種可能的回報。而實現的可能性還要視投資情況而定,不能兌現也沒有人會負責。投資者應該首先看產品的最低回報是多少,有些產品有最低保證收益,有些則只是保本。 即使有保底收益,投資者還要考慮利息周期、資金的流動性和機會成本等因素。如果保底收益低于通貨膨脹率,到期贖回時有可能實際上是虧本的。盡管名義上有一定回報,但到時資金的購買力已降低,這對3年以上的長期產品來說尤為重要。前不久某銀行推出的黃金掛鉤產品,保底收益率每年0.25%,如考慮2%的通貨膨脹率,實際上還需要1.75%的收益率才能真正保本。 過往業績不代表將來
不少新推出的掛鉤指數產品都會強調過去幾年的模擬收益率多高,暗示投資者未來幾年也會有這樣好的成績。實際上,過去的業績并不代表將來,何況是模擬業績。 投資者應先要求理財顧問提供推介產品的理由、市場前景分析及數據等,再配合個人的投資目標進行投資。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周期,也要有一定判斷。例如,過去2-3年,新興市場股市以及商品指數走出一波大牛市,然而今年的情況就發生一些變化。有研究指出,新興市場可能面臨回調整理,相反,成熟市場如歐洲股市的前景則比較看好。 年回報與期內總回報混淆
曾經有銀行用“半年收益率2.5%”的宣傳口號,推銷自己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實際上2.5%只是年化收益率,產品的實際收益率要打5折,只有1.25%。投資者要留意,一般而言,機構宣傳的收益率都是指折算后的年度收益率,而非實際收益率,除非特別表明是“總收益率”。 而不同形式表達的回報率也有差別,例如每年回報5%或3年期總回報15%都是不同的,這其中有一個復利的問題。產品到期一次性支付本息,期間定期支付收益,對投資者來說,后者回報要大一些,因為可以用期間獲得的利息進行再投資。更復雜的是一些投資型保險產品。如投資者或投保人連續5年每年供款20000元,然后無需供款,等待10年后連續5年取回若干投資等。這類產品的回報率,一般投資者難以準確計算。投資者應先咨詢可信賴的理財顧問,詳細的計算和產品比較之后,再做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