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烈山:當初我們?yōu)槭裁匆母镩_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0日 09:34 中國經濟時報 | |||||||||
說起來應該很簡單,一個沒有智障而能正常思維的人就會明白,如果當初按既定的方向和道路走得好好的,我們?yōu)槭裁床谎刂菞l“金光大道”走下去,而偏要改弦易轍去“摸著石頭過河”呢?必定是飽嘗了“山高路險”乃至“山窮水盡”的苦楚,認清了“此路不通”,才痛下決心,另謀出路。 鄢烈山
回顧這次接近尾聲的關于改革方向的大討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否定市場經濟發(fā)展道路的主要有兩種人。一種人以思想僵化的過氣精英為代表。馬、恩在《共產黨宣言》里形容那些鼓吹“封建的社會主義”的沒落貴族,他們抨擊資本主義的俏皮而尖刻的評論,半是挽歌,半是謗文,每當人們跟著他們走時,卻發(fā)現(xiàn)他們的臀部帶著舊的封建徽章;今天,這種人臀部露出的舊時代徽章便是“計劃經濟”,甚至有斯大林時代的思想印記。另一種人,是在不合理的改革方案或被扭曲的“改革”過程中感覺利益嚴重受損的普羅大眾,更有一些沒有計劃經濟時代生活經驗的年輕人,他們表達自己利益訴求的話語是“懷念”所謂的“毛澤東時代”乃至“文革”時的社會福利制度。兩種人的相似特征是“懷舊”,共同指向則是懷疑乃至反對市場取向的改革開放。 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正視和回答這個問題:當初,我們?yōu)槭裁匆母镩_放? 說起來應該很簡單,一個沒有智障而能正常思維的人就會明白,如果當初按既定的方向和道路走得好好的,我們?yōu)槭裁床谎刂菞l“金光大道”走下去,而偏要改弦易轍去“摸著石頭過河”呢?必定是飽嘗了“山高路險”乃至“山窮水盡”的苦楚,認清了“此路不通”,才痛下決心,另謀出路。 事實也正是這樣。對于當時的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連肥皂、火柴、燈油都要憑票限量供應,所謂“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不是丑化和恫嚇,而是一種無日無之的生存體驗和沉重壓力;而對于具有國際視野的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更有與周邊國家發(fā)展速度相比較而產生的緊迫感。正是這種種內外因素,促成了真理標準大討論,達成了“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的基本共識,最終促使我們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路徑上選擇了市場取向。 我想,對于我這樣在舊體制中長大的或過來的人,只要良知未泯,沒有誰會真心留戀那個時代。今日的農民雖說仍然生活在最底層,畢竟擺脫了糧票和“介紹信”的羈絆,可以出門謀生了;雖說收入很低,畢竟絕大多數(shù)人不用挨餓,不用天天起早摸黑“出工”窮折騰。我深信,即使中國不走工業(yè)化、城市化的發(fā)展道路,中國農民也沒人真樂意回到“生產隊”去。“人民公社”的崩潰并不是什么階級敵人和反華勢力策動的,而是這種“一大二公”的烏托邦建設違背人性的必然結局。人民日報記者凌志軍以《歷史不再徘徊》為題,寫過一本研究人民公社制度和“農業(yè)學大寨”運動興衰史的書,令人信服地說明這種農業(yè)集體所有制的解體,是中國農民、務實的政治家與偏好“一大二公”的“革命浪漫主義”政治領袖反復博弈,歷經曲折而不得不然的選擇。 今年3月,政論作家馬立誠推出了他的紀實新著《大突破:新中國私營經濟風云錄》。這本書與其說在講1949年以來中國私營經濟發(fā)展史,還不如說是講50多年來我們是怎么認識和對待私營經濟的,甚至可以說是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是怎樣確立市場經濟觀念的。恰如經濟學家樊綱在本書的序言中所說:“私營經濟的優(yōu)點,是在與國有經濟比較中體現(xiàn)出來的,是在人類對國有經濟的試驗過程中(在有的國家可以說是悲壯的試驗),被人們再認識的”;20多年來,“私營經濟推動了中國混和經濟制度的形成,推動了市場經濟體制的發(fā)展”。 《大突破》一書中第四章《十一屆三中全會:春潮初起》前面幾節(jié)值得特別關注。它們描述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歷史過程: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發(fā)展個體和私營經濟,打開了市場經濟的閘門,那并非某人一時心血來潮拍腦袋或關在密室“理性”設計出來的,而是被1700萬知青大返城“逼”出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有和集體企業(yè))根本無力安置這么多人就業(yè),涉及眾多家庭的“待業(yè)青年”走投無路直接影響政治穩(wěn)定,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于是,才有了“目前在有限范圍內繼續(xù)存在的城鄉(xiāng)勞動者的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附屬和補充”的政策,才有了“十二大的關鍵詞: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個體經濟入憲”,進而有“十三大的關鍵詞: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市場經濟入憲”……換言之,中國的改革開改和市場經濟取向,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怎么可能退回去?誰能把那1700萬知青退回鄉(xiāng)下,退回他們的娘肚子里去? 今天的問題有今天的生成原因,也只能拿出適合今天現(xiàn)實的解決辦法,豈能以“古”非今向后看?以建立健全社會公共福利制度來說吧,我們可以講出許多理由,比如國家經濟實力已提供了可能,比如解除民眾后顧之憂才能刺激國內的有效需求,比如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基本人權;而最缺少說服力的就是講過去如何如何好。我忘不了,所謂的“赤腳醫(yī)生”制度不過是短暫的花架子,那個時候我作為農家子女,得了急性腮腺炎高燒數(shù)天只能在家里聽天由命地挺著;我知道,那時候,普通中學和大學是培養(yǎng)極少數(shù)精英的,那時出于“勒緊褲腰帶也要造原子彈”的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國家對極少數(shù)未來精英的財政投資,根本不能跟今天大眾教育的情境相提并論;我也見過,直到上世紀80年代,城里的工人、市民,大多數(shù)是幾代同堂,搭暗樓擱板和睡地鋪的男女不在少數(shù)……是什么問題就說什么問題好了,扯什么過去的“好日子”不僅令人生厭也太沒出息。 為什么有些年輕人倒成了“九斤老太”?因為他們不知道中國是怎樣走到今天的,缺乏歷史感,容易輕信,容易產生幻覺。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多講一講當初我們?yōu)槭裁匆愀母镩_放,給年輕人補點歷史課,同時也讓出于人性弱點容易懷舊的過來人保持清醒,總之使大家明白,改革開放并非某個領導人憑個人意志為所欲為的產物,而是順應民心、順應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和世界潮流的選擇,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 其實,全面否定“文革”,否定“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xù)革命的理論”,汲取毛澤東晚年錯誤的教訓,對這些重大歷史問題中共中央都有明確的政治決議,我們沒有理由投鼠忌器,害怕多講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必要性會損害毛澤東的形象和毛澤東思想的權威(若仍堅持神化毛澤東則另當別論)。相反,如果我們只大講特講毛澤東如何“過五關斬六將”,而諱言“敗走麥城”,那么,怎能指望人們特別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充分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 最近有件事使我深有感觸。有篇寫我的文章,一開篇講我生于1952年某某公社某某大隊。1952年哪來的“公社”和“大隊”?編輯將我講的妻子當時不能招工回城的原因、她父親的所謂“特(務)嫌(疑)問題”,自以為是地改寫成莫明其妙的“特殊問題”。由此不難推定,年輕人不要說對“一月風暴”、“二月逆流”這些“文革”中的具體事件了,就是對“三面紅旗”、“四清運動”、“五·一六通知”這些改革開放前的重要歷史脈絡也不會有清晰的印象!@樣的歷史認知水平,怎么能充分理解改革開放路徑選擇的政治合理性? 《大突破》中有一段歷史教訓講得很有警示意義:1952年的“五反”在當時產生了一個深遠的影響,即運動揭發(fā)的少數(shù)私營業(yè)主的“五毒”行為(行賄、偷稅漏稅、盜騙國家財產、偷工減料、盜竊國家經濟情報)激起了全社會的道德義憤,這種“輿論”作為重要因素之一,反過來促使毛澤東等領導人下決心改變對私營經濟的政策,提早結束容許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民主主義過渡時期”,快速對私營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今天,也有人試圖利用民眾對權錢勾結鯨吞國有資產等腐敗現(xiàn)象的道德義憤,否定改革開放的市場取向,吁求打壓民營經濟,走計劃經濟的回頭路。 倘若我們對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現(xiàn)代化歷史有基本的認識,相信就不會在迷迷糊糊中被引入歧途重犯“左”的錯誤,就能夠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百折不回地向前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