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憲容:國內銀行的利率化為什么會如此緩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5日 09:03 中國經濟時報 | |||||||||
易憲容 充分發揮利率杠桿的調控作用,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這是央行多年來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特別是最近,央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指出,要以簡化存貸款利率期限結構、推進大額存款利率市場化、推出利率衍生產品、理順央行的利率關系等方式,來推進中國金融市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但是,當前最大的問題是金融市場價格機制的扭曲,是有效的利率價格機制無法形成。這導致了經濟生活中一系列的負面行為與巨大的潛在風險。也許有人會說,中國離真正的利率市場化只是一步之遙了,貨幣市場利率、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大額協議存款利率等,都基本上是由市場利率來決定,只剩下銀行一年期存貸款利率上下限管理了。 但早在一年多以前,我就曾撰文指出目前這種制度設計更多只是有利于銀行業利潤增長,有強制性轉移廣大儲戶財富之嫌。從一年多以來的實際情況看,制度設計者的目標已經顯現,銀行業在短時間內成了國內贏利最好的行業之一,而且其贏利水平已經開始向世界優秀商業銀行看齊。只是,這一“果實”的取得靠的是政府刻意進行的制度設計,而這種制度設計也使國內銀行利率市場化的進程變得十分緩慢。 我們只要看一下2005年各個季度不同利率浮動區間銀行貸款所占比重的變化情況,就能夠窺一斑而知全豹。2005年,在基準利率及以下區間(即0.9-1.0)貸款所占比重為50%左右;超過基準利率所占的比重也在50%左右,其中,在1-1.3區間所占比重為27%,1.3-1.5區間所占的比重為8%,1.5-2.0區間所占的比重為12%,2.0以上區間所占的比重為3%左右。而且,這種比重結構在不同季度變化不大。 不同性質的銀行,各利率浮動區間貸款所占比重也不一樣。對于四大國有銀行,基準利率及以下(即區間在0.9-1.0)所占的比重為59%左右;超過基準利率以上所占的比重在41%上下,其中,在1-1.3區間,所占的比重為35%,在1.3-1.5區間所占的比重為5%,在更高區間所占的比重則十分微小。 對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基準利率及以下(即區間在0.9-1.0)所占的比重為65%左右;超過基準利率以上所占的比重在35%上下,其中,在1-1.3區間所占的比重為33.5%,1.3-1.5區間所占的比重僅為1%,更高區間所占的比重則更是可以忽略不計。 對于區域性商業銀行(以第四季度為準),基準利率及以下(即區間在0.9-1.0)所占的比重為48%左右;超過基準利率以上所占的比重在52%上下,其中,在1-1.3區間所占的比重為37%左右,1.3-1.5區間所占的比重為9%,在1.5-2.0區間所占的比重為5%,2.0區間以上所占的比重為1%左右。但是,貸款在各區間所占的比重在不同季度變化很大。比如在第三季度,區域性商業銀行貸款在超過基準利率以上所占的比重約為68%,而且在1.5-2.0區間所占的比重到了17%以上,2.0區間以上所占的比重達到12%。這說明了區域性商業銀行行為的波動性。 對于城鄉鄉信用社,基準利率及以下(即區間在0.9-1.0)所占的比重不到9%左右,超過基準利率以上所占的比重在91%以上,而且從總的情況來看,各季度的比重結構變化不大。其中,在1-1.3區間所占的比重為14%左右,在1.3-1.5區間所占的比重為22%上下,在1.5-2.0區間所占的比重為44%以上,2.0區間以上所占的比重為11%左右。 從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出,目前國內銀行利率市場化盡管邁出了一定的步伐,但其進展十分微小,而且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也不少。可以說,在目前這種政策背景下,國內銀行可以對不同的企業采取不同的利率政策,可以根據貸款期限的長短,國家的行業與產業政策、信貸政策不同,可能承擔貸款風險的高低,對客戶實行區別性的不同利率。再加上銀行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如資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貸款率、加強銀行內風險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這就要求銀行按照風險與收益對稱性的原則來確定銀行的風險定價。 在這種制度背景下,國內銀行信貸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銀行信貸越來越向大中型企業集中,企業越大向銀行借錢越是容易,而且利率則越低;越是小企業向銀行借錢就越難,而且利率也高。二是銀行信貸越來越向政府擔保、政府壟斷的行業或項目集中,而且這些貸款利率都是向下浮動。 于是,國內銀行信貸出現了兩個方面的“逆向選擇”。一是銀行間的逆向選擇,即越是風險定價能力差、體質差的銀行越愿意進行高風險的貸款,其向上浮的利率就越多,如城鄉信用社;越是風險定價能力好、素質好的銀行越是不愿從事風險高的貸款,其下浮的利率就越多,如股份制商業銀行。二是客戶的逆向選擇,即越是風險高的項目或企業,它們對利率上浮越是沒有敏感性,越是愿意承擔高利率的貸款。上述兩種情況無論那種,都會加大銀行的信用風險,阻礙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國內銀行的利率化方面為什么會如此緩慢?最大的問題可能并不在于風險定價能力、市場競爭機制等方面,而是運作機制以及企業文化方面的改革。比如,銀行業的業績考核仍停留在計劃經濟的思維定勢內。根據上一年任務完成情況來確定下一年計劃目標,并以此來確定獎勵標準,業績考核的短期性十分明顯。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員工甚至基層銀行的主管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計劃指標,自然會尋找到使其業績最優的方式,至于這種業績最優對整個銀行的成長性與長遠發展是否有利,則不是他們關心的事。 再比如,目前國內各家銀行之所以激烈爭奪個人住房消費信貸業務,就在于他們把這塊業務看做是最優質的資產,看做是銀行最容易獲利且風險最小的資產。因為,這些資產都基本上是長期貸款,有問題在短期內也根本不會被發現。因此,各銀行不僅把房貸利率放在最低水平,而且總希望突破現有規則來增加其業務。正因為銀行有這種需求,不少炒房者才得以輕松進入房地產市場。 還有,盡管國內的銀行都在進行股份制改造,都希望建立現代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而且從形式上也建立起來了,但是,目前國內銀行業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否能夠起到有效的激勵與約束作用,仍然值得懷疑。當這種公司治理結構僅是有利短期行為發揮時,銀行有效的風險定價機制從根本上是無法確立的。 再有,和眾多國有企業一樣,目前國內銀行的人事制度也存在一種“一把手”文化。一個由上級組織部門任命的“一把手”,決定了整個組織的資源配置,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資金等方面都是如此。“一把手”對企業有絕對的壟斷權但又不需要對該企業負責。這種情況下,除了少數人從道德良知上來保證企業的長期發展底線外,多數人則僅更多只會考慮個人的升遷。這種企業文化的上行下效,必然會造成整個企業運作短期行為泛濫。誰都不愿意為個人的行為承擔責任,自然銀行利率市場化也就難以進展了。 總之,銀行利率市場化進展緩慢是國內金融改革的最大障礙,而要想清除這一障礙,就必須進一步對國內銀行的人事制度與運作機制等進行改革,就必須重建國內銀行業的企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