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業結構演進出現“偏”
現階段,中部地區雖屬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但第二產業的優勢仍不明顯。2004年,中部地區第二產業的比重比全國低5.2個百分點,突出地反映了中部地區工業化水平較低的問題;而第三產業的比重雖比全國高2.6個百分點,卻是以傳統的流通和服務業為主,為現代工業服務的金融、通訊和信息產業相當薄弱,現代化水平不高。這種具有超前轉
換傾向的產業結構制約著中部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
2、國有經濟比重過大
在所有制結構方面,中部六省國有經濟比重過大。2003年,中部六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4.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4.4個百分點。
3、資金投入和產業規模“小”
2004年,中部六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2629億元,占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8%,比其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低5.4個百分點。
傳統工業品產量雖占有一定優勢,但高附加值產品偏少,在高、精、尖工業產品的生產上,劣勢十分明顯。
4、自主創新能力“弱”
橫向比中部地區的科學技術水平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況。中部地區的科技產出較低。2003年,中部六省平均每省的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分別為4134件、2172件,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51%和45%。
5、工業產品結構趨“同”
據工業普查資料分析,中部六省紡織、塑料、化纖產品、建材產品等一般水平的加工工業產品重復尤為嚴重。
在冶金行業,小型材的生產能力已相對過剩,但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的冷軋薄板、冷軋硅鋼片和不銹鋼等,卻未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發展起來。
石化行業中低檔次化工產品生產能力過剩,高檔次產品又大量依賴進口。機械行業多數產品檔次低、質量不高,大型成套裝備和關鍵產品不能滿足需求。在建材行業,技術裝備落后的中小企業居多,高質量的產品供應不足。
6、對外開放程度“低”
比較而言,中部地區對外開放相對滯后,在發展外向型經濟,吸引區域外生產要素流入方面,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吳華國)
(日京/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