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海生通訊員陶克強李曉鵬
3月27日,浙江花神絲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潘新平忙個不停:先是到浙江省農業廳辦理蠶種出口產地證,隨后又到嘉興辦理動植物檢疫相關證件。因為,4月5日,他要向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州出口6萬張蠶種,“對方天天催著我們發貨”。
生產經營絲綢20多年的“花神”是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997年,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州農業部門到浙江大學求購優質蠶種,浙大向對方推薦了“花神”,當年“花神”就向對方出口了兩萬張優質蠶種。據介紹,桐鄉的優質蠶種令布哈拉州的“土種”相形見絀——桐鄉蠶種每張干繭產量比當地蠶種凈增8公斤,凈增收入6美元。嘗到甜頭的布哈拉州農民紛紛要求擴大桐鄉蠶種引進量,從而使桐鄉蠶種出口“與年俱增”:1998年5萬張,1999年7萬張……桐鄉蠶種在布哈拉州引發了一場“種子革命”。
布哈拉州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之一,種桑養蠶的歷史已達1000多年。雖然當地電、氣價格和勞動力成本較低,但由于蠶種質量差、繅絲設備落后,其絲綢產品的質量難以達到國際標準,以致生產經營難以為繼。有著資金、種子、技術、信息等諸多優勢的“花神”從中看到了潛在的商機,便向對方提出了合作辦廠的設想,雙方一拍即合。2001年初,總投資221萬美元的中烏合作企業布哈拉繅絲廠正式成立,“花神”占了63%的股份。據介紹,該廠不僅是中方在烏茲別克斯坦投資最大的企業,而且使當地實現了種桑、養蠶、加工、經營“一條龍”作業,改變了當地繭絲產品結構單一、質量低劣的局面。當地權威專家說,桐鄉蠶種改寫了烏茲別克斯坦千余年的養蠶歷史,是傳播兩國友誼的使者。
優勢互補,換來共贏。2001年以來,桐鄉每年向布哈拉州出口蠶種12萬張,最高時達17萬張,累計出口額已近300萬美元,帶動繅絲機零配件出口額50萬美元。而布哈拉州更是收獲多多:干繭年產量由過去的6000噸提高到現在的8000噸;產品質量提檔升級拉動出口,每年出口創匯150萬美元;當地600多名失業工人重新就業;帶動17.5萬農戶養蠶,每年蠶繭收入達102萬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