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吳敬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存在四大障礙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1日 10:28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我們經濟社會發展中碰到很多的問題,都與增長模式這問題有關。如果關于增長模式的基本問題不解決,那么我們日常碰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都解決不了。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存在四大體制性障礙。 第一是政府還保持著對一些重要資源的配置權利。
黨的十四大確定我們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謂市場經濟就是要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但是這一點沒有到位。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因為金融改革滯后,銀行改革沒有到位,所以銀行的信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當地的黨政領導的影響,甚至直接由黨政領導決定。除此之外,這些年來有個新的重要資源是由政府在配置,這就是土地,從農民那里把屬于集體的土地收來,然后在各級政府手里由他們來決定配置。 第二是把GDP增長作為干部業績主要的標準。 第三是財政收入,要求產值的最大增長。 我們現在稅收的一半是生產型增值稅,中央地方七五、二五分成,這是政府收入的最主要的來源,而這個東西是跟產值直接掛在一起的。 第四是要素價格、資源價格扭曲。 過去計劃經濟時為了要優先發展重工業,就是用行政辦法干預價格,價格不是由市場形成的,而是由行政決定的;行政決定有一個傾向,就是盡量壓低上游產品的價格,壓低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比如說勞動力工資盡量規定得很低,美其名曰因為好吸引投資;貸款是保持過去的低利率狀態,一碰到通貨膨脹實際利率就變成了負的,去年這一年,中央的要求是要壓縮投資,可是貸款的實際利率是零利率,零利率就意味著只要你有辦法借到錢,你根本就不用付代價的;土地,或者說過去不要錢,后來批租的時候,那是有很多優惠的,對大企業,對外來的企業,那是半買半送的。 在這樣一個制度環境政策環境下,人們就把調整理解為由政府來向什么方向調整,向發展那些產值高、稅收多的產業,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產業結構重型化的風潮,大致上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到2003年變成了全國的風潮。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obby/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