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jīng)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jīng)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生命關注•每周人物]:角膜勸捐第一人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31日 10:09 金羊網(wǎng)-民營經(jīng)濟報

  角膜病是目前世界上主要導致盲眼的病癥之一。據(jù)資料顯示,中國有200萬至300萬由于角膜病而致盲的人,但是由于捐獻者太少,他們當中只有不到5000人成為能夠得到治療的幸運者。

  陳淑瑩,深圳眼科醫(yī)院惟一的也是全國第一位職業(yè)勸捐員,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穿梭于深圳各大醫(yī)院,在一個生命消失的時候,勸說死者家屬捐出死者的眼角膜。

  由感動開始

  那年,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成了全國專業(yè)勸捐第一人。

  1996年,19歲的陳淑瑩從廣州護校畢業(yè),來到深圳市眼科醫(yī)院成為一位白衣天使,一做就是6年。

  2002年8月,陳淑瑩跟隨服務失明及弱勢群體的深圳獅子會“視覺第一中國行動”白內(nèi)障復明手術醫(yī)療隊到內(nèi)蒙古和西藏參加了數(shù)百例手術。那里貧困的人們因眼疾得不到治療而導致失明,使家庭陷入了更深的貧困。“視覺第一中國行動”讓很多眼疾患者重見光明。患者失明時的痛苦與重見光明時的狂喜,一次又一次震撼著陳淑瑩那善良而易感的心靈。

  在邊疆工作的日子里,陳淑瑩與深圳獅子會眼庫執(zhí)行主任姚曉明博士漸漸相熟。姚博士本來就是一位全國知名的眼科專家和社會活動家,一直致力于眼角膜的勸捐工作。從姚博士口中,她第一次聽說了“勸捐員”這個職業(yè)。

  回到深圳,當深圳眼科醫(yī)院招募“勸捐員”時,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2003年5月8日,陳淑瑩正式成為眼科醫(yī)院眼庫惟一的專職勸捐員,任務是到各個醫(yī)院了解危重病人的情況,做病人家屬的工作,勸說他們捐獻角膜。如果他們同意,就要在病人去世后6小時內(nèi)把角膜取下來。

  魔鬼與天使

  一位阿姨指著她惡狠狠地說:“你這個女人真狠心,人家這么小的孩子,你就想挖人家的眼睛。真是為了錢什么缺德事都有人做!”

  “勸捐員”在中國是一個陌生的職業(yè),沒有任何前人留下的經(jīng)驗,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去摸索。“正式當勸捐員以后,我一下就傻了,完全不知所措!整天像無頭蒼蠅一般到處瞎闖,收效甚微。”這是陳淑瑩最早的工作感受。

  那次,陳淑瑩接到消息,一個才4歲的小男孩因突發(fā)事件腦死亡。姚曉明對她說:“你的機會來了,現(xiàn)在就看你怎么去勸說他們的父母了。”孩子才4歲,陳淑瑩真不知道該怎么向孩子的父母開這個口。“我當時在辦公室坐了一個下午,我在想,我應該是買水果去呢?還是買玩具啊?還是買別的東西?好像你買什么東西去都是在刺激他們的父母。我沒想到,我的第一個對象就是四五歲的孩子。”陳淑瑩回憶道。

  讓年輕的父母突然之間接受自己的寶寶要永遠離開自己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殘忍的事情。在孩子彌留的時候,還要勸他們捐出自己孩子的眼角膜,這話該怎么開口呢?她想了一上午,設計了無數(shù)種臺詞,才鼓起勇氣去了醫(yī)院。到了醫(yī)院,她不停地安慰孩子的父母,陪他們聊天,從一點多一直坐到五點半,就是沒有勇氣提捐獻角膜的事。

  后來,孩子的父親意識到什么,問道:“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找我們?”這時陳淑瑩才“狠了狠心”提出了捐獻角膜的事情,但是遭到了拒絕,孩子的父母完全接受不了。

  第一次的勸捐陳淑瑩就受到了挫折,而最讓她受不了的是,當她走出病房時,隔壁一位阿姨指著她惡狠狠地說:“你這個女人真狠心,人家這么小的孩子,你就想挖人家的眼睛。真是為了錢什么缺德事都有人做!”

  陳淑瑩委屈極了,要知道她做這份工作并沒有額外的收入,她每個月拿的還是一個普通護士的工資。很長時間陳淑瑩都沒有從這種委屈的陰影走出來,她說她最受不了的就是人們那種極其厭惡她的眼神。

  一次去龍崗勸捐,被死者家屬當場趕出門口,無論她怎么勸說、怎么解釋,家屬都不理會她。還有一次去鹽田勸捐,死者的兒子當場對著她破口大罵。難怪陳淑瑩常常自嘲,說自己是最不受歡迎的醫(yī)務人員了。

  做勸捐員的頭三個月,陳淑瑩整夜整夜睡不著覺,半夜聽到樓下有人哭,她就會神經(jīng)質(zhì)地想到會不會是有人去世了,要不要去做家屬的工作。“然后一看到人,你就很習慣地就去看人家的眼睛,看這人角膜是否透明,所以我家里人都說我好像著了魔似的。”短短的3個月,沉重的心理壓力使陳淑瑩的頭發(fā)都差點掉光。

  付出與回報

  “那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時刻,那天興奮得一個晚上沒睡。”

  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陳淑瑩快要對勸捐工作喪失信心,準備放棄時,她終于第一次看到了死者家屬欣慰的笑容。

  那次,她接到一間醫(yī)院醫(yī)務人員的電話,說有一位病人剛從樓下摔下來,死了。他家里人正帶著他趕往醫(yī)院。病人是6點左右去世的,他身邊有七八個家屬,陳淑瑩一去到就坐到家屬中間一個挨一個地勸說,勸了兩個多小時,家屬終于都同意了。

  最讓陳淑瑩感到高興的是,本來最反對的那位最年長的舅舅,對陳淑瑩也最為反感,后來他卻自己主動跑到陳淑瑩面前來說:“小陳,我們謝謝你,今天晚上你確實是辛苦了,幫了我們不少忙,你也在幫他完成了他這種心愿,為他積德、積福氣。”陳淑瑩聽了他這番話,受到了很大的鼓勵,覺得自己一個晚上的付出,還有三個月的付出都值得了,全部值得了,同時也重新給了自己信心。“那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時刻,那天興奮得一個晚上沒睡。”

  一個名叫向紅艷的20多歲的女孩,從湖南農(nóng)村來深圳,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誰知剛剛到深圳就患上眼疾,急需移植一只健康的角膜。就在向紅艷因為角膜的事情一籌莫展的時候,另一家醫(yī)院中的一位楊媽媽正在痛心不已,她的女兒春華因為遭遇車禍一直處在危險期。前往勸捐的陳淑瑩跟楊媽媽說,如果春華她現(xiàn)在清醒的話,她看到你這樣痛苦的話,你說她心里能安息嗎……她現(xiàn)在可能比你們誰都痛苦,我想她也最不愿意的就是你老人家為她那么難受。

  陳淑瑩的話給了楊媽媽很大安慰,女兒離去時她決定捐出女兒的眼角膜,正是這珍貴的捐獻讓向紅艷再次看到美麗的新世界。后來在向紅艷的要求下,特殊地讓向紅艷與楊媽媽見了面,向紅艷對楊媽媽說:“你看到我的眼睛就像看到你自己女兒,我以后就把你當成我的媽媽了。”

  怎一個“勸”字了得

  “其實我覺得最偉大的還是那些捐贈者和他們的親屬,我只是在幫他們完成某種心愿而已。”

  陳淑瑩勸捐成功的病例逐漸多了起來,她這才發(fā)現(xiàn):勸捐員遠不是一個“勸”字那么簡單。為了保證角膜移植成功,往往需要在第一時間獲得角膜,而所謂的第一時間,也恰恰是角膜捐獻者家人痛失親人的時候。在這種兩難之際,陳淑瑩只能嘗試各種方式贏得家屬們的理解。一旦家屬同意,陳淑瑩就要通知眼庫,由那邊派出技師取角膜。但由于人手不足以及家屬對她的信任和依賴,她往往就成了必然的助手,搬運尸體、聯(lián)系殯儀館、辦火化手續(xù)、參加追悼會、去紅十字會辦榮譽證書并親自送到捐獻者家屬手里等一系列的死者身后事,成了陳淑瑩的工作。

  以前當護士的時候從來不用接觸死人的她,現(xiàn)在卻要經(jīng)常幫死人處理后事,如穿衣服、刷洗身子、送殯儀館等。曾經(jīng)有一次陳淑瑩還跟姚曉明兩個人從山上把一個很重很重的尸體背下來。

  那是一位女病人,很胖,有一百五六十斤的樣子。她在家里死亡的,當陳淑瑩去到時病人已經(jīng)死亡了兩三個小時,尸體已經(jīng)開始變黑、發(fā)僵。結果,她和姚博士倆人將死者扶起后,由她抱著死者的腰,好讓姚博士為死者穿衣服。“我在眼科醫(yī)院工作那么多年,從來沒有見過死人。說不害怕是假的,但既然選擇到做這份工作的話,就必須去做好”。陳淑瑩覺得義不容辭。

  隨著勸捐工作的深入和媒體的報道,陳淑瑩漸漸成了熱門人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勸捐員這份工作以及捐贈眼角膜的事情。人們紛紛給陳淑瑩送上祝愿和鼓勵,有些人甚至主動簽下角膜捐獻書。2005年,深圳眼庫在全國范圍內(nèi)總共接受了30個人的眼角膜捐獻,這個數(shù)字雖然很小,但已是別的城市無法相比的,它飽含了陳淑瑩與同仁們多少的艱辛和努力。

  在贊譽和名譽面前,陳淑瑩想到更多的是勸捐工作推廣和發(fā)展。一次在接到要她到央視做節(jié)目的通知后,她說的第一句話是:“太好了,這樣就可以把全國的眼角膜捐獻向前推動,也能讓更多的人重見光明了。”她知道前路還有相當多的艱辛,但只要眼疾患者能夠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讓更多的人重見光明,她仍將一往無前。她曾經(jīng)說過:“就是跌倒1萬次,第1萬零1次還要爬起來。”

  ●榮譽背后:她的頭上有一片天

  一個人的成功往往需要很多幕后的英雄。對于陳淑瑩來說,深圳市眼科醫(yī)院的黃麗娜院長就是支持她最重要的英雄。她說:“在勸捐的路上,姚曉明博士就是我前方的一盞燈,看到他我就知道未來的路如何前行,而黃院長就是我的一片天空,她支撐著我全部的事業(yè)。”“我作為全國首個眼角膜職業(yè)勸捐員,雖然在做社會工作,但是我的工資一直是深圳市眼科醫(yī)院在發(fā)……其實眼角膜勸捐的工作和醫(yī)院的關系不太大,但是黃院長卻給了我們巨大的支持,”陳淑瑩對此“耿耿于懷”。

  作為全國惟一的和世界接軌的獅子會眼庫,黃麗娜認為應該把國際最先進的理念引入到深圳來。通過對國際考察,她發(fā)現(xiàn)在全世界眼庫運作中都是由捐獻者自愿完成,但深圳卻很少有這種觀念。帶著這種理念她專門去香港,發(fā)現(xiàn)香港有專業(yè)人士勸人捐獻,她覺得這個辦法很好,應該在深圳推廣。從香港回來之后就在全院選拔人才進行這項工作,最終選中陳淑瑩,并考慮到工作的艱難,特地提高了她的待遇。

  不協(xié)和音

  在一片贊揚聲和祝福聲中,也不時會出現(xiàn)一些不協(xié)和音:

  一些不法分子打電話給陳淑瑩,以各種理由要求出賣自己的器官,或者讓陳淑瑩給他們提供賣家,然后給她提成;

  有一位40多歲的女子直接致電陳淑瑩,要求她到寶安醫(yī)院門口見面,說有器官貨源可以提供。陳淑瑩氣憤之余通過媒體發(fā)表聲明:“器官買賣是違法的,獅子會眼庫提倡的角膜捐獻是無償?shù)模颊呤芤嬉彩菬o償?shù)摹H绻儆胁环ǚ肿哟螂娫掃^來,她將把這些電話號碼提供給公安部門。”

  此外,還有一些人無聊起來半夜致電陳淑瑩,說只是想確認一下她是否真的24小時不關手機。對于這樣的“騷擾”電話,無奈的陳淑瑩也只能一笑了之。

  遺愛無限

  1.2006年3月18日,因患有腦膠質(zhì)瘤而去世的長途客車司機楊先生,死后將自己全部可用器官捐了出來。楊先生的妻子通過陳淑瑩等人的聯(lián)系到深圳市紅十字會,捐獻了丈夫所有的器官。他的兩枚眼角膜兩天后在深圳眼科醫(yī)院移植給兩名患者。

  2.2006年2月11日,四川人陳友余先生因腦血管破裂在深圳去世。其兩個兒子陳見和陳偉在陳淑瑩的建議下,兄弟倆作出了一個勇敢的決定,無償將父親身上所有的有用器官都捐獻出去。這是深圳首例非親緣多器官捐贈者。

  3.2006年1月14日,6歲的腦癱殘疾兒童海強病情惡化,生命垂危。陳淑瑩專程來到海強家,為他辦理了捐獻手續(xù)。他的父母為孩子填寫了角膜自愿捐獻書,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延續(xù)”海強在這個世界的時間。據(jù)了解,海強成了深圳首位捐獻眼角膜的殘疾人。另外,他父母還主動聯(lián)系深圳市紅十字會,希望在孩子離開這個世界后將孩子的全身器官自愿捐獻出去。“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更需要的人看到未來”。

  4.2005年7月2日,剛出生12天的深圳一名男嬰,因患先天性心臟病,兩只明亮的眼睛還沒來得及仔細觀察這個美麗的世界就永遠閉上了。忍住悲痛的父母“為讓兒子的眼睛繼續(xù)觀察這個美麗的世界”,通過114查詢到陳淑瑩的電話。這名男嬰成為目前全國年齡最小的眼角膜捐獻者。

  (曉健/編制)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wǎng)財經(jīng)縱橫網(wǎng)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