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夢曉:外國巨額補貼導致低價外棉泛濫中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30日 06:10 新京報 | |||||||||
在紡織企業“餓”聲一片的情形下,近年來我國棉花進口量大增,短短4年間涌入的數百萬噸外棉,不僅攪得國內棉價跌宕起伏,還“掠走”了中國棉農180億元的收益。一些專家擔心,過度依賴進口可能危及我國棉花產業,阻塞近億農民增收渠道。(3月28日《經濟參考報》) 用棉大國難于成就本國棉農
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紡織生產國和出口國已有多年,用棉需求不斷增加,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棉花消費國,2004年度中國用棉量達867萬噸,占到全球棉花消費總量的36%,以至于自2000年起中國棉花生產開始難于滿足國內紡織用棉,需要進口外棉彌補棉花缺口。 巨大的缺口,應該支撐國棉賣個不錯的價,似乎已成共識。然而,國棉市場形勢的差強人意,與巨大的缺口頗不相稱。為此,近年來,“是否種植棉花”對農民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決定的事。種植棉花不賺反虧的農民大有人在。 低價外棉沖擊中國市場 中國棉花市場的巨大缺口,使許多國家爭相向中國出口棉花。盡管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對棉花進口實行了配額管理,但外棉依靠豐厚的出口補貼,價格仍然大大低于國棉價格,致使國內棉花行業遭受重創,棉農利益難于得到有效保護。2004年度國內外棉價差為721元/噸,到了2005年度這一數據達到1766元/噸。 在市場競爭機制下,由于獲得低價棉存在可能,企業逐利的本性決定了爭奪低價外棉的不遺余力及最大限度地拒絕高價棉。兩類棉花較量的過程也就是市場朝著有利于低價棉方向發展的過程。由此可見,令人誘惑的缺口也正是外棉進入中國市場的窗口,并由此牽引國內棉價的變動。 除了價格之外,內外棉在中國紡織消費市場培育方面所暴露出的差距也是造成市場朝著有利于外棉方向演進的一個原因。目前外棉在國內市場的現狀表明,外國棉商或其組織在中國市場的戰略拓展已基本實現。國外棉商推廣產品和改善服務的工作基本沒有間斷過,隨著國外棉商對國內市場的滲透,其競爭手段日趨嫻熟。 另外,為長期、更好地使用外棉,近年來紡織企業的設備和工藝不斷改進,逐步擺脫了過去只能采用國棉的狀態,使得外棉的優勢更為明顯。 而國棉方面,盡管有所進步,但整體而言,與外棉確實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據中國纖維檢驗局的分析,受近年棉花收購市場主體多元化、混等混級收購等因素的影響,國產棉品級指標總體下降。棉花企業依法履行質量義務的意識較差。棉花收購、加工過程中,不采取有效措施排除異性纖維,混等混級,回潮率超標,包裝標識不規范,隨行就市標注等級,貨證不同行,貨證不符,協商定級,摻雜使假等現象時有發生。用棉企業不執行標準,貨買一堆,協商定級,規模小的用棉企業受利益驅使,購買“兩小一土”加工的棉花,無照經營企業銷售的棉花以及摻雜使假棉花,有的不配合檢查工作,拒絕提供供方情況和有關單證,客觀上縱容了棉花質量違法行為。有的地方政府以保護地方經濟發展為名,保護非法棉花收購、加工企業的經營行為,增加了棉花質量違法行為的查處難度。 外棉取消巨額補貼才能公平競爭 不過,外棉的核心競爭力還是來自于低價格,而低價則是緣于巨額的補貼。美國是全球最大棉花出口國,目前其在全球的市場份額約為42%,2005年美棉的中國市場份額為45.6%。美棉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競爭實力?主要原因就是其政府對棉花生產和出口都給予了巨額補貼。2004年度美國棉花補貼總額達26.99億美元,占全球棉花補貼總額的67%.世界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棉花貿易方面,如果發達國家成員取消棉花補貼中的出口補貼,發展中國家成員在世界市場中的份額將從目前的56%增加到2015年的85%.而對于美國來說,出口補貼僅占其總補貼的16.9%,更大比重的補貼在生產環節。因此,只有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取消對棉花的補貼,全球棉花市場才具備公平的貿易規則,勤勞、智慧的中國農民將從中受益,中國棉農增收問題的解決才有了基本前提。 此外,循序漸進、相對穩定的采購訂單,對棉花市場的穩定同樣至關重要。我國2005年5月和7月兩次分別發放外棉進口配額70萬噸,配額發放數量和時間分布趨于均衡,擴大了紡企采購外棉的時間范圍,為棉花采購決策與市場的博弈留下了更加寬松的時間余地,提高了紡企采購的前瞻性,中長期市場效果則反映出棉價的浮動空間進一步縮小。而且,今年發放配額的信息披露將進一步完善,這將更為有效地彌補國內產需缺口,穩定市場價格,并最大限度地減少政策與國內外市場間的摩擦。 □馮夢曉(中儲棉花信息中心研究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