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儲銀行能否玉成農村資本回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8日 03:16 新京報 | |||||||||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今年將積極做好郵政儲蓄銀行組建工作,督促郵政儲蓄加大資金返回農村的力度,積極支持郵政儲蓄加強網點基礎建設。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在近日召開的全國政策性銀行和郵政儲蓄機構監管工作會上作了上述表示。(3月27日《新京報》) 郵政儲蓄的虹吸效應導致大量農村資金流入城市
在郵政儲蓄銀行呼之欲出的市場背景下,金融高層的此番言論進一步確定了郵政儲蓄銀行的功能定位,郵政儲蓄銀行作為促進農村資本回流的關鍵性金融機構引人矚目。首先必須肯定的是,農村資本回流是解決中國城鄉金融發展不平衡,進而促進中國經濟和諧增長的重要一環。 截至2005年末,中國郵政儲蓄存款余額達1.3萬億元,其中各鄉鎮及所轄農村就占50%以上,在郵政儲蓄“只存不貸”的直接作用下,郵政儲蓄虹吸的大量農村金融資本通過各種渠道流向城市,在給城市經濟建設輸入源源不斷資本動力的同時也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支持不足的金融尷尬。 雖然農村資本外流的“馬太效應”注定其是中國經濟穩健增長過程中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但迫切性的存在并不意味著所有試圖玉成農村資本回流的努力都能輕易成功。在管理層將郵政儲蓄銀行推向這一問題的中心之時,市場最為關心的是郵政儲蓄銀行如何承擔起平衡城鄉金融結構的歷史重任?這個襁褓中的金融機構能否如預期般“不辱使命”? 郵政儲蓄銀行面臨兩難選擇 在筆者看來,這兩個尖銳問題的答案也許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樂觀。從本質屬性上看,郵政儲蓄銀行在“商業性”和“政策性”兩極間的搖擺將削弱其促進農村資本回流的能力;從業務領域看,郵政儲蓄銀行在“零售性”和“批發性”兩者間的游離也將限制其平衡城鄉金融發展的功能實現。 具體來看,郵政儲蓄銀行成立之后,如果賦予其開展城鄉各類信貸業務的完全自由,那么在趨利性的影響下,郵政儲蓄銀行勢必會像中國農業銀行一樣在支持農業金融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畢竟在中國農業生產尚未實現規模化、科技化和集團化的背景之下,針對農村生產者的金融借貸具有慢熱、量小、業務繁雜、風險較大的業務特征,擁有“商業性”選擇權的郵政儲蓄銀行在利潤最大化的商業本能驅動下,勢必會陷入“農轉非”的誘人陷阱,帶來農村資本流出難以改善的市場格局。 如果郵政儲蓄銀行的“商業性”受到限制,在資金投放、信貸投向上受到監管部門的嚴格限制,那么這種潛在的“政策性”又可能使其面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現在的困境:業務范圍存在不足,業務開展動力缺乏,業務效率受到限制。畢竟政策性金融支持對于農村金融整體格局而言只能充當輔助性角色,在市場導向的農村經濟中,郵政儲蓄銀行偏向“政策性”將大幅限制其全面解決農業資本外流問題的能力。 一個有效的“黃金分割點”才是防微杜漸的理性選擇 換一個視角,從具體業務方面看,如果郵政儲蓄銀行發展為直接面對個人和企業的“零售性”銀行,那么在銀行業務經營、金融風險控制等方面的先天缺陷將使其面臨較大的市場瓶頸,經驗的不足、人員的缺乏、管理的漏洞、監管的缺位、專業的生疏都會使農村金融資本的有效投向受到干擾,很可能在解決資金流向問題的同時帶來新的資金配置問題。 而如果郵政儲蓄銀行發展為面對農村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民間信貸組織的“批發性”銀行,那么其作為農業資本回流核心“推動器”的作用將難以發揮。一方面,如果不直接面對數量眾多、分布較廣的農業金融需求者,郵政儲蓄銀行得天獨厚的網點優勢將難以得到發揮。 另一方面,如果僅僅活躍于銀行間金融批發市場,郵政儲蓄銀行很可能偏好將資金投向于盈利性較強的非農業金融機構,畢竟從2003年8月郵政儲蓄轉存利率優惠被取消以來,郵政儲蓄資金在銀行間拆借市場的大量操作并沒有緩解農業資金外流的市場問題。 總之,郵政儲蓄銀行立志于促進農村金融資本回流是令人振奮和期待的,但在現實約束下郵政儲蓄銀行也是任重而道遠,在“商業性”與“政策性”,“零售性”與“批發性”之間尋覓一個有效的“黃金分割點”才是防微杜漸的理性選擇。 □程實(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博士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