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中國食糖供不應求趨勢無法逆轉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7日 09:30 南方日報

  糖價上漲釋放諸多信號

  短短幾個月時間,隨著期貨市場和現貨交易市場價格跌宕起伏,曾經2800元/噸的白糖暴漲到5800元/噸。在國家多次發出拍賣國儲糖、針對白糖市場實施宏觀調控一系列消息后,白糖價格普遍下跌到5000元/噸左右。

  信號一:

  期貨現貨跌宕起伏

  多方聯動助推糖價

  2005年2月,我國白糖現貨市場價格從2800元/噸開始上漲,經歷了數次上漲后,一度飆升至5800元/噸。而白糖期貨自今年1月在鄭商所掛牌上市后,也表現得“牛”勁十足,首個交易關口就確定在5500元/噸至5800元/噸的高位區間。

  糖價緣何一路走高?長期從事糖類經銷的李維鈞認為,我國糖價已形成國際國內、產區銷區、期貨現貨交易市場聯動模式,產糖大省“助推”糖價、場外資金大量注入白糖期貨市場是造成糖價持續高位行走的重要原因。

  廣西食糖產量占全國60%,當地政府和產糖企業正力爭在1年到2年的時間里使糖價與糧食作物價格比例達到4.5:1至6.5:1的水平,從而通過價格聯動體系確保蔗農、糖廠和商家三方獲利。

  李維鈞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水稻價格1500元/噸計算,食糖的價格則應該在6750元/噸至9750元/噸之間;按照水稻價格上揚后達到1800元/噸計算,食糖的“合理價格”則將在8100元/噸至11700元/噸之間。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雖然目前我國糖市呈現出多方聯動“助推”糖價的態勢,但政府、企業對“糖價最高能達到多少,怎樣整合產銷區資金”仍缺少足夠思想準備,糖價最高的價格水平尚未確定。

  信號二:

  糖價攀升已成定局

  宏觀調控作用顯現

  針對目前糖價處于較高價位且有繼續攀升趨勢的現狀,根據國家有關部委意見,國家計劃在已投放20萬噸國儲糖的基礎上再投放60萬噸國儲糖,總投放量達80萬噸,同時今年進口的古巴糖40萬噸也全部投入國內市場。

  進入3月初以來,國內各地的食糖批發市場糖價已經下調,目前大多維持在5000元/噸左右。這表明國家宏觀調控手段已經奏效,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糖價調整,并抑制后市糖價的上漲空間。

  然而,作為食糖主產區,廣西的眾多糖業專家均認為,隨著我國食品加工業飛速發展、居民消費結構急劇變化,國內食糖消費量將逐年上升,在糖料種植面積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我國食糖供不應求的趨勢將無法逆轉。

  中國糧油進出口公司糧油部總經理李明認為,從目前消費形勢上看,中國國內食糖消費年均增長率將不會低于5%。2005年至2006年榨季國內食糖消費量將超過1150萬噸,而國內產量僅為950萬噸,缺口逾200萬噸。

  中國糖業協會理事長賈志忍認為,食糖消費的增長主要得益于食品工業高速成長帶來的工業用糖需求劇增。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空間很大,預計年平均增長率為10%到12%左右,各用糖行業的發展將同步向上。

  多年從事食糖期貨交易的鄭州交易市場專家黨強聯說,國內糖價攀升已成定局,但受國家宏觀調控作用影響,糖價將在4500元/噸—5500元/噸這個區間游走。超過這個區間,可能會帶來了一系列不良連鎖反應。

  信號三:

  “高價抑消”蘊藏危機

  “替代產品”爭搶市場份額

  近來,國內部分地方可口可樂飲料價格開始上調。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多數國內涉糖企業還未出臺漲價計劃。按照可口可樂等大型飲料集團的習慣做法,主要是直接從企業中采購食糖,而不是從市場上采購,因此,短時間內加價的可能性很小。

  從國內中下游用糖企業用糖習慣來看,涉糖企業為緩解高糖價帶來的成本壓力,一般會考慮使用價格較低的食糖替代品,而不會選擇提高產品市場零售價。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郭聲琨認為,食糖出廠價在3000元/噸以下,大多數食品加工企業不會對替代品有太大的興趣;糖價在3000元/噸至3500元/噸,制糖企業和用糖企業將持觀望態度;糖價在3500元/噸以上,必然導致替代品大幅度分割食糖市場份額。

  “同時,糖價過高也可能導致不法分子違法經營,大量使用糖精等非健康替代品進行食品生產,從而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因此,必須將糖價維持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廣西食糖中心批發市場總裁助理李冬云說。

  新華社記者何豐倫葉建平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