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蘇丹紅事件”、“天價醫療費”等一系列消費事件與執法部門的頻頻亮相,讓消費者的神經一直都繃得緊緊的。
如何才能營造一個和諧的消費環境,如何讓消費者買到滿意的產品,讓自身的消費尊嚴得到應有的尊重?日前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民營經濟報與廣東省消費委員會、廣東省民營企業投訴中心、全國打假聯盟一起舉辦了“消費與健康”專題論壇。
在構建和諧社會這一大社會環境下,和諧消費的概念得到了與會眾多企業家的認同與理解。因為作為一個企業,生產出的產品質量如何,消費者最有發言權。只有建立雙方的信任感,一個產品,一個品牌才有可能得到認可。
2000年3月15日,中山圣雅倫公司曾舉行了一個特別的儀式,親自銷毀了一批重達35噸、價值200多萬元的指甲鉗。許多員工看著心痛地掉下了眼淚。這還是一批合格產品,符合國家頒布標準,但它不符合圣雅倫企業內控標準。面對這種“既合格又不合格”的產品,到底是選擇折衷方案,還是其他方式,相信很多企業都很難抉擇。有人曾認為圣雅倫這個舉措是在做秀,董事長梁伯強認為,要做就做最好,不能因為眼前利益就逾越了自身內控標準這個生命線。要與國外品牌抗衡,必須過質量這一關。圖今天的小利,就會失去明天的市場。
孔子說:“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對于日益追求并重視消費者“回頭率”、重視品牌形象的企業來說,構建讓消費者和諧消費的信任環境、信任產品,才是至關重要。同時,為了維護消費者權益,消費者必須懂得相關的法律,通過協商、申訴、投訴、起訴和仲裁等多種途徑解決在日常消費中產生的消費糾紛。只有雙方明明白白,才會讓消費市場真正和諧起來。(鄭軍)
(日京/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