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催生沁源生態農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3日 09:02 中國經濟時報 | |||||||||
■透視沁源“變色龍”系列調查(中) ■本報記者曹英費建法 沁源工業實施循環經濟,讓縣委書記王玉圣“發展經濟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愿望變成了現實;然而全縣4萬農民沒飯吃的生存壓力,還擺在了縣委縣政府的面前。為此,沁源縣委創立推行黨員干部一線工作法,即情況在一線掌握、問題在一線解決、矛盾在一線化解,感情在一線融合,決策在一線形成,措施在一線落實,政績在一線創造,形象在一線
沁源有著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縣委就把“農”字號循環經濟定位在大力發展“山經濟、溝經濟、水經濟、林經濟和草經濟”上,在“綠”字上下功夫:在農區鄉鎮扎實有效地推廣“牛-糞-菌-沼-肥”,“林-草-牧-菌-肥”,“豬-沼-肥”等農業循環利用經濟模式,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循環經濟框架;打開山門、創優環境,吸引人才、技術、資金,實現科學技術的高位“嫁接”,獨特的城市經營農村思路,吸引了天津、太原、長治等城市的科技人才和投資者,將沁源的土產業開發成了源源不斷生金的“綠色銀行”。 企業是農業循環利用經濟模式的施行者和領頭羊,為此該縣投資2億元,建成了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裕源公司、靈空山小雜糧公司、青龍山莊等8個龍頭企業;發展較大規模的養殖基地17個,發展以經濟作物、中藥材為主的高效農業3萬畝。先后建立起青龍山莊野生資源公司等15個生態企業。 青龍山莊一次性投資經營18條溝,建起了28萬畝的綠色基地,帶動全縣快速形成了一批“新、特、稀、優”綠色產品。紅棗、小米、松蘑菇、山木耳、蕎面、莜面、笨雞、笨驢等14個產品獲得綠色認證,先后又引進了美國黑李子、金寶石等名貴產品。裕源公司等8大農業龍頭企業,在北京、上海建立了營銷網站,鋪設了四通八達的營銷網點,可與140個國家直接貿易,產品打入了俄羅斯、烏克蘭等國際市場。 沁源縣同時走上了工業反哺農業之路,引導煤炭企業向綠色產業進軍,打造精品農業。沁新公司加盟牧工商裕源紅燒牛肉公司,進行了大力度改制改造,發展成為年屠宰3萬頭牛、生產6250噸紅燒牛肉系列產品的龍頭企業。通過塑品牌、樹形象,打造了以騰格爾為企業形象代言人的“天下第一鍋”的綠色食品——裕源牛肉。這一龍頭帶動了全縣12個鄉鎮231個行政村發展壯大養牛業,使“草(秸稈)-牛-糞-菌-沼-肥”生態種養業規模膨脹,達到了節能、降耗、減污的三重功效。 在農業工業化和工業生態化的驅動下,該縣的農民已有近3萬人在企業中找到了崗位,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70%,務工農民年均收入達到1.8萬元以上。全縣農民人均收入超過2830元,增長15%,增幅為全市第一。并率先啟動了醫療保險;徹底取消統籌提留,全部免除農業稅;完善了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 在著力培養和發展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農產品這條主業鏈的基礎上,該縣傾力打造了4條副業鏈:加工園區將畜禽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等廢棄物加工成有機飼料,提供給養殖園用于開發養殖業,實現變廢為寶;種植園向養殖園提供綠色飼料,共建有機食品體系;養殖園向種植園提供有機肥料,將飼養過程中產生的糞料加工成有機菌肥,用來發展種植業,實現化害為利;通過養殖業帶動沼氣建設,沼氣供給農民生活用能,沼渣(液)供給綠色植物營養所需,使其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種模式。 “加、種、養”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立體發展、鏈條銜接、資源循環利用的新路子,形成資源共享、副產品互用的“中循環圈”,使原來又臟又臭的土產業,也步入了綠色環保的生態經濟循環圈。 五年間,沁源縣咬定“六色戰略”目標,經濟發展尤其是財政收入不斷邁上新臺階,全縣財政收入2001年達到5811萬元;2002年達到7038萬元;2003年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56億元;2004年達到3.3億元;2005年達到5.01億元。全縣銷售收入超過5億元、稅金超2億元的企業從無到有,銷售收入超億元、稅金超千萬元的企業6個,圓滿完成和超額完成了“十五”時期計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成為沁源歷史上發展最快、效益最好、人民得實惠最多的時期,沁源的工農業生產走上了循環經濟的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