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實現社會和諧的英國經驗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3日 09:02 中國經濟時報

  劍橋大學教授瓊斯——

  ■本報記者崔克亮

  1770年代至1840年代,英國長期處于政治動蕩和軍事沖突不斷的時期。與此同時,英國也經歷了空前規模的城鄉人口大轉移和工業化。那么,英國政府是如何走過這一歷程而
又沒有招致社會崩潰或喪失政治權威的?

  英國劍橋大學資深政治學教授加雷斯·斯特德曼·瓊斯3月20日上午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6年會上就“農村發展與社會和諧”這一主題發言時,以上述設問拋出了足資當下中國借鑒的一塊“他山之石”。

  接下來,瓊斯教授緊扣自己的設問娓娓道出歷史原委。

  早期土地占有權制度的資本主義傾向使農業生產率增速高于整體經濟增速

  1688年以后英國的政治和經濟具有較大優勢。議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憲法對君主制作出了明確的限制規定。英國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享有更獨立的司法權和更廣泛的公民自由,包括不受任意逮捕、言論自由、公正審判權、自由結社權。新教和君主立憲制成了愛國精神的基礎,議會與地方不斷協商制定的稅制取得了廣泛共識。

  在維多利亞時代以前的英國,變化最明顯的部門不是工業,而是農業和商業。有研究表明,1600年以后至19世紀的前30年,經濟總量增加的主要貢獻不是來自工業,而是農業,農業生產率的增長速度高于制造業或整體經濟速度。

  這種驚人發展現象的原因和時間目前仍不確定,但一般認為土地占有權制度早期明顯的資本主義傾向是其最顯著和重要的特征。在這種制度下,土地所有者、佃農和工資勞動者的作用得到了明確的區分。這種發展的法律工具早在1700年就已制定就緒。發展的兩個主要方面:一是出現了土地租用制度,土地所有者和農民結盟共同開發土地,二是針對普通貧民的慣有權利統一使用普通法和成文法。

  1688年以后政府十分強調“自由主義”,對中低階層實行累退財稅制度。富有的土地所有者和食利者有資金投資國債,成為該制度的主要受益人。為保持低的土地稅,多數稅收來自關稅和消費稅。這種稅收轉而為國債提供資金,這在許多方面是1688年革命帶來的重要改革。

  1750-1850年間,英國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沒有改善,但也沒有因動蕩而迅速下降

  自1760、1770年代,人們對腐敗和專斷的漢諾威政權開始日益不滿。批評和動蕩一直持續,不是因為詹姆士二世的威脅已然退卻,而是因為政府的貪污腐敗和寡頭政治的特點日趨顯現。政治精英們繳納的土地稅在稅收中的比例由1696-1700年間的40%下降到了1791-1795年間的17%。但消費稅——主要是“日常生活必需品”消費所繳納的稅占稅收的比例卻從29%上升到了51%。1688-1816年間,債務從不足200萬上升到了834萬。拿破侖戰爭期間國債占稅收的比例(主要受益人是有地和有錢的精英)從稅收的25%上升到了50%以上,供養窮人和軍人家屬的費用完全由地方政府承擔。

  在同一時期,選舉制度越來越不能反映民意,因為議會的席位沒有按照人口或經濟資源的分布情況的變化而相應調整。

  1750-1850年,英國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沒有改善,但也沒有因動蕩而迅速下降,人口從1750年的不足600萬發展到了1830年的超過1300萬。這一點著實不易。

  1750—1850年間的最顯著特征不是生活標準沒有提高,而是人均收入沒有迅速下降。不僅新的工業城鎮遷入人口的增加速度空前,18世紀城市遷入人口也持續增加。這表明1850年前的公共健康、貧民救濟和犯罪等社會問題,都不是新興工業區特有的問題,而是城鎮入住移民人數快速增加導致住房、供水或衛生設施不足所帶來的必然現象。

  靠土地生活的人們,就業機會不斷減少,即使在工資上漲的情況下,家庭收入一般也會下降。生活水平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人們的積怨終于導致1831年英格蘭南部爆發了農業工人起義。在工業方面,修訂的物價系列表明工廠工資的增長要比預期的低,同時還被諸多城市弊病所沖淡。工廠工人的工資上漲被家政工人和獨立工匠收入下降抵消。1760-1830年間工廠和車間的工作時間延長,而工廠使用童工直至1830年后未見減少。總的來說,1850年以前人均消費水平沒有明顯提高,而1850年的人均壽命還趕不上1581年的水平。有關數字也顯示工業化早期年輕人的身高可能也有所下降。鑒于該時期強大的人口壓力和整體經濟的緩慢增長,這種突出的負面情形也就不足為奇了。

  1870年代以后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對政府的積怨是如何被逐漸化解并最終消除的?

  對于人民的不滿情緒,政府的最初反應,特別是在戰爭年代,是靠鎮壓手段。1795和1801年的農業收成差,政府一改傳統的對農村災害的溫情做法,轉而采取較嚴厲的態度,最終導致1834年《新濟貧法》的誕生。由于擔心秘密團體煽動政治叛亂,1795年嚴格限制結社自由,1799年禁止行業協會,最后在難以控制的工業城鎮駐扎衛戍部隊。

  到1815年以后,人們陷入更深的痛苦。政府不得不遵照自己的承諾取消戰時所得稅,但卻更加依賴累退性間接稅收。同時政府通過1815年頒布的極端保護主義的《谷物法》,凸顯了政府犧牲普通納稅人的利益為地主階級提供特權的不良形象。中等階級和工人階級,以及不滿的鄉紳們都日漸形成共識:稅負沉重不堪,以及1819年返回金本位制對就業和借款人造成的損害。廣泛存在的社會不安的根本因素體現在行政權被濫用、稅負嚴重不均、國債規模過大以及貪污受賄和利益保護。這些抗議最終導致1819年發生在曼徹斯特圣彼得廣場的彼得盧屠殺,當時的集會沒有指向現代工業中新興貴族的暴政統治,起因是人們抗議再次肆意征收的間接稅。

  憲法改革由反對派輝格黨1832年上臺后最終進行。改革廢除了衰敗選區,重新分配了議會議席,剝奪了教堂的特權,改革了法律,封閉式自治機構被市議會替代。但這些改革仍不足以平息民怨,《谷物法》和其他不平等的間接稅制仍然存在。

  皮爾(Peel)領導下的保守黨政府必須做出決定性措施證明現行憲法體系可以消除稅收不平等,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暴亂的威脅,主流社會和政治秩序的內在仇恨才會逐漸化解。皮爾再引入所得稅,大大減少“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消費稅并廢除了《谷物法》。政府明確不再犧牲財產較少的人群利益而給予有產階級特權,也不再偏袒某個財產所有群體。同時,國家還努力打造政府和議會的公正形象,政府要無私地提供服務,議會要公正地審計財政支出。

  在19世紀剩余的時間里,社會戰爭隱患退回到了消失點。格萊斯頓秉持的財政原則擺脫了“舊腐敗”的幽靈。到1867年,大多數男性工人階級都獲得了選舉權。1870年代,犯罪和違法行為比例開始下降,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60年代。自1970年代起,人們的生活標準和平均壽命明顯而且持續改善,同時生育率下降,實際工資增長。進一步說,1870-1914年間土地精英手上的權力開始分散,而土地價值占國民財富的比率從25%降到了8%,英格蘭東南部的土地租金下降了40%。這在相當程度上也應歸功于皮爾1846年廢除了《谷物法》。

  如果說政府1815年以后的政策變化就實現了社會和諧,這樣說未免夸張。直至兩次

世界大戰時工人階級和多數中等階級對政府和國家的猜疑仍然根深蒂固。但至少從1850年代起,對階級特權、不平等、壓制和腐敗的仇視不再從政治體制外訴求,而是從體制內斗爭解決。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