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正在成為今后若干年中國經濟社會生活中最響亮的詞匯之一。自主創新也是今年“兩會”的一大“熱點”。
近期以來,談“創新”的文章,可謂汗牛充棟,然而,仍有一些問題似乎尚未明白無誤地得到解決。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創新風險問題。
要創新,就有風險;有風險,就有失敗。“勝敗乃兵家常事”、“失敗是成功之母”,道理人人都懂,但一旦真的遭遇到失敗,這些用來安慰人的話就顯得軟弱無力了。而“失敗即無能”、“成者王侯敗者寇”之類同樣針對失敗的話倒更具控制力。現實中,更多的人諱言失敗,也不寬容失敗。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人們不敢創新,不愿冒險,并不完全是因為害怕失敗本身,而是害怕他人和社會對失敗的不公正評價。
只有當創新者對失敗的結果有足夠的預見和理性的認識,也只有當人們對失敗和失敗者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形成理性寬容的良好外部環境,創新者才會真正不害怕失敗。明智的總裁認為“失敗是我們最重要的產品”,聰明的老總不看輕“敗軍之將”。美國的硅谷之所以取得傳奇般的成功,就在于那里的失敗者不但不會受到歧視,反而常常會得到善待,有機會反敗為勝,走向成功。要是對失敗不能寬容,則會造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使大家對創新袖手旁觀,這比由于失敗引起的損失會嚴重得多。
寬容失敗,光有善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寬容失敗的機制。管理學的“激勵理論”,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寬容”機制。美國3M公司始終鼓勵創新,其職工在崗位上提出改進工作的建議和行動,即使失敗,或因試驗而付出代價,只要是為了改進工作,則不會由其承擔責任,公司仍鼓勵并支持其繼續努力。反之,要是誰在其任職的3年期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提不出任何改進工作的意見和行動,“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則在裁員時會成為首選對象。這正是3M公司久盛不衰的奧秘之所在,也是“寬容失敗”的一個生動例證。
就社會而言,更需要形成一套成熟的風險投資機制。只有全社會共同承擔創新風險,人們才會敢于冒險,勇于創新。自主創新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也應該成為全民族的價值取向。 作者:胡立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