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聽橋頭水逝去,漸看皓月初銀河”。清人戴璇這兩句詩說的便是當今的北京通州區八里橋。始建于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橫跨于通惠河上的八里橋,以“長橋映月”之名被冠以“通州八景”之稱。而今的八里橋雖然舊貌仍在,卻常跑著小轎車,惟有夜深人靜之時,才能感到屬于歷史的那份靜謐與厚重。近些年隨著八里橋市場的日益繁榮,又使得此地成為通州的商業重地,夜行八里橋,飯館云集,燈盞明滅,霓虹閃爍,微醺時經常會讓人“錯將‘八里’當‘巴黎’”。
每周總有一天,夜色闌珊時,一幫在北京上班卻住在通州的朋友,會選擇在地鐵的北苑站下車,呼朋喚友奔八里橋而去。這時,一個叫東來順的飯館里,一個叫古清生的人早已端坐于此。住在八里橋繁華地帶的老古,成為大家聚集八里橋的一個重要理由,起初大家尊重他的美食家身份,“跟著老古,有肉吃”,認為和美食家在一起,肯定不會虧待自己的胃,時間久了,東來順的羊肉也涮順口了,沒有人提議更改聚會地點,“通吃社”的“吃貨”們就這樣慢慢習慣了用筷子掂著羊肉,在熱氣騰騰的房間里指點江山。
就是在這樣一個熱氣騰騰的環境下,就是在這樣一個又是酒至微醺之時,古清生遞給大家一套剛出版的新書——《旅食天下叢書》,一個人的叢書,計有《味蕾上的南方》、《食在江湖》、《徘徊的魚》3本。老古是雜家,寫長篇小說、散文隨筆、評論,近兩年尤以美食和汽車批評為重,寫出了大量的文字。這些文字中,我認為最耐讀的還當屬他的美食文字,以美食為主,容納了歷史、人文、情感等諸多作料,看上去卻不凝重、呆滯,而是充滿了靈動和趣味。令人不禁想起以為網友對他的評價,“在他龐大的身軀內,隱藏著一顆純凈的心”。
老古是北京最早的“北漂”,10多年下來,依然難改“漂”的本性,一年之中總會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路上”。去年秋天,在通州新華大街邊的一家店里,在我的建議下,他挑選了一輛馬力充沛的摩托車,從此北京各個郊區都留下了他穿梭的身影。摩托車輪所至之處,老古考察地理,品嘗美食,了解習俗,寫出了這一套集“行走”與“美食”為一體的“旅食”文字。“走天下,吃八方”是他的理想,在常人看來難以實現,古清生卻輕松地實現了。
我花了整整一個晚上翻閱《旅食天下叢書》,在書中我看到了多個角色的古清生,一個細致觀察自然的古清生,一個把“吃”當作藝術享受的古清生,“削出的筍心,像綠的玉,嫩且有玉質的透明感”。“吃肉圓子,清涼肉圓子,肉鮮嫩,又清涼,食罷胸中有一縷清新之氣升起,腦子如雨后天晴般清新,五官都爽,再喝湯,清涼之波涓涓注入遙遠的記憶”。一個豪放直爽的漢子,“一瓶白云邊喝光,一鍋長江魚掃光,在一個鮮見的富有詩意的酒家品飲,人生就獲得一時快樂”……
老古常和我叨咕,想要找幾個哥們一起出一本詩集。我也一直把這個事情惦念在心上。只因我認為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還能有一顆詩心的人是極為難得的。看完老古的《旅食天下叢書》,我想建議他不要出詩集了,因為在這3本書中,幾乎每一篇文字的構成,都是詩的句子。
(含辛/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