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由索尼的問題CCD掀起的DC大事件似乎已經平息。佳能、尼康、索尼、富士、理光、奧林巴斯、柯尼卡這些品牌在中國市場也已經逐漸恢復了昔日的繁榮。然而,3月14日,日本照相機生產商奧林巴斯公司在美國的分公司宣布,召回該公司在美國市場銷售的有缺陷的120萬部35毫米膠卷照相機。召回原因是這批相機閃光電路存在過熱缺陷,易導致相機開啟時過熱并產生煙霧,并有可能因此燒毀。這則報道,又喚起了人們對DC事件的回憶,也使人們將懷疑的目光聚焦到了風靡全球的“日本制造”之上。
眾所周知,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企業以廉價商品,主要是汽車和電子產品進軍美國市場,一段時間內,在美國市場上,“日本制造”無非就是廉價的象征。后來,經過日本人的不斷努力,日本汽車和電子產品不僅質量提高,而且品牌也超過美國一些產品。“日本制造”逐漸在全球市場上站穩了腳跟,在中國絕大多數消費者印象中,“日本制造”甚至成了“質量上乘”的代名詞。
然而,當時間跨向21世紀的時候,當歐洲人欲注冊“NOMADEINCHINA”來嘲笑“中國制造”的時候,“日本制造”也在接連不斷地遭遇麻煩。隨著“婚禮門”事件的發生,日本數碼產品整體陷入質量漩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所謂的“日本制造”。
那么,導致“日本制造”質量下降的原因何在呢?當然是多方面的,因為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本來就是非常復雜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過去維持高質量的根本要素發生了變化。長期以來日本的大企業一直實行“終身雇傭制”的人事管理制度。終身雇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度、企業工會制度并稱為日本經營的“三大法寶”。然而,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以來,日本企業開始放棄“終身雇傭”制度。試想,當一個習慣了沒有后顧之憂的員工,突然可能在明天,或者在一個月之內,要被解雇,他還會對這個公司的產品質量那么在意嗎?因此,產品質量出現問題也就在所難免。
更為重要的是,長期以來,日本形成了以大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或承包企業為大企業生產零部件的企業系列化制度,大企業和承包企業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協作關系。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IT革命的進展,大企業為了降低成本開始改向外國企業定貨,或者轉向海外生產,而承包企業也可能被迫轉產其他產品,對大企業的依賴性減弱。大企業與承包企業生死與共的關系出現裂痕,企業系列化的鏈條斷裂,而日本大企業適應新變化的質量管理體系尚未健全,此時出現產品質量問題,則難以避免。因索尼CCD出現問題而引起日系數碼產品“病變”就是例證。
隨著全球競爭的加劇,近年來,日本不斷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建立大量海外生產基地。許多產品,或者零件是在海外生產基地生產的,或者是在海外組裝的。應當承認,由于產品的異地生產,零部件的運輸,管理人員、現場工人在語言、文化等方面差異的存在,與單純在日本國內生產相比,產品質量管理的難度肯定會加大。這恐怕也是導致日本產品質量下降的一個原因。
□黃麗(北京記者)相關報道見B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