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漢正街六千小作坊“大遷徙”出路何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7日 07:19 新華網 | |||||||||
突發火災引來"急就章"式規模整治 2005年湖北省武漢市"12·20"漢正街火災造成4死2傷,在江城引起極大震動。2005年12月21日,漢正街啟動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消防整治活動,武漢市硚口區緊急調集300名工作人員,成立專門班子進行整治,整治行動歷時3個月。到今年3月初,漢正街轄區內6657戶非法服裝加工作坊已全部關停,徹底搬離漢正街。
一場突發的火災為何引來如此規模的整治行動?而"急就章"式的搬遷整治是否能解決所有問題?這些撤離漢正街的小作坊出路究竟在何方? "前廠后店"成心腹之患 去年12月20日晚上,漢正街永安巷81號3樓一起小作坊火災震驚了江城。4個打工的少年被嗆死在窗邊,另2個同伴跳樓逃生,也傷得不輕。就在當天,漢正街還發生了兩起火災,著火的地點都是小作坊。 生產、生活、倉儲"三位一體",是漢正街非法服裝加工作坊的典型模式。這些小作坊一般是一間幾十平方米的黑暗房間,里面擺放著密密麻麻的機器,電線鋪設零亂,布料隨地堆放。工人的宿舍就是機器上方用木板隔成的暗樓,房間角落是廚房,工人工作、吃睡都在作坊里。 這些小作坊都聚集在漢正街市場方圓1.67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靠一條條狹窄的巷子連接,周邊就是一棟棟居民樓。一旦失火,房內的人跑不出去,外面的消防車進不來,極易造成群死群傷的重大火災事故。 問題不僅如此,據供電部門介紹,因少數作坊主大肆盜電,國家電力每年流失1600余萬千瓦時,價值900余萬元。其造成的供電故障,使供電部門每年投入200余萬元改造當地供電設施。 小作坊還對附近居住的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干擾。漢正街永安巷年近七旬的王太婆說,她家附近有六七個服裝作坊,每到夜晚轟隆隆的機器聲通宵吵得人不安寧;加上作坊里面堆著大量面料,工人們每天就在旁邊燒飯做菜,讓她提心吊膽。 據統計,漢正街所在的石喬口區環保局接到的服裝作坊噪音擾民的投訴,平均每月40多起。而且這些小作坊基本上都是無證經營,偷稅漏稅情況更是猖獗。這些小作坊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僅質量低劣,而且熱衷于抄襲別人的款式、版型,有的甚至直接假冒。據硚口區工商局統計,今年來,在漢正街共查獲服裝類侵權案件近20起,涉案金額30余萬元。 其實,漢正街小作坊存在的種種問題,并不是最近才出現。"貨到漢口活"。20多年來,武漢漢正街憑借其優越的地理優勢,迅速成為全國小商品流通的中心。而同時,也伴生出一批批非法服裝加工小作坊,其生產的粗糙廉價的服裝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社會階層的需求。 漢正街辦事處負責人告訴記者,漢正街歷來是工商、稅務、勞動等部門重點"關注"的地區,各部門開展過多次整治行動,但非法小作坊仍在逐年增加。"12·20"漢正街火災,只是將多年來積累的頑疾在一夜之間凸現了出來。 "作坊"整頓引來新問題 "12·20"火災后,武漢市市長李憲生指出:漢正街小作坊是心腹之患,必須痛下決心堅決鏟除。整治行動開始之后,整治專班開始對漢正街進行徹查,各中心城區統一行動,對無證無照的非法小作坊進行堅決取締。 隨著6000多家小作坊的關停、搬遷,漢正街地區的安全隱患大大減少,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不再受小作坊的干擾,各類糾紛和投訴少了,整治初見成效。 但是,非法小作坊退出漢正街后,問題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嗎? 據了解,盡管此次整治采取疏堵結合的方式,引導搬遷戶往指定地點搬,但因價格、交通等原因,部分搬離漢正街的服裝作坊在周邊落戶,重操舊業,形成新的隱患。 在整治行動進行的過程中,記者在漢口火車站附近的賀家墩一小巷看到,不足200米長的巷子里竟有20多家服裝作坊,家家機器轟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這些作坊仍藏身在一些四五層樓的私房里,工作間、宿舍和廚房同在一間房內,與以前在漢正街時并沒什幺不同,其"三位一體"的模式仍沒改變,消防隱患依然存在,無證經營等頑疾看來并未得到根本解決。 整治專班的一位負責人也坦承,小作坊的問題,不是單純的搬遷就可以解決的。如果僅是換湯不換藥,肯定會形成新的隱患。"急就章"式的搬遷整治源于突發的火災,承接地區實際上并未作好相應的準備;至于作坊主與打工者的安置、小工業的正規化管理與轉型等更深層次問題,更是一夜之間凸顯出來。 在整治行動的初期,政府為引導作坊主搬遷,聯系了大量安全規范的廠房。"我們在漢川、黃陂、東西湖、蔡甸等地都聯系了廠房,但很少有作坊主去。"石喬口區一負責人告訴記者。一些房地產開發商也從這次整治行動中嗅到了商機,極力向小作坊主推銷市郊工業園中正規的廠房及配套設施,但眾多小作坊主反應平平。 "我肯定不會搬到那些地方去。"記者采訪一周姓作坊主時,他語氣肯定地說,"那樣的話,我還不如回仙桃老家開作坊。" 周老板當時的作坊在永安巷,他的隔壁就是發生"12·20"火災的那家作坊。"搬到郊區成本大大增加,根本沒得做頭了。"周老板給記者算了筆賬:首先要買臺車運貨,而此前,只需要找個"扁擔"就行了。其次,在漢正街接近市場,能隨時獲知市場需求變化,"市場上今天出個新貨,我第二天就可以照著打版、出貨了。"而且,正規場所的廠房、倉庫和宿舍分開,以前三者"一間房搞定"。最關鍵的是,進入集中規范的工業園區,工商、稅務、質監、安全等政府監管部門就會介入,令習慣于非法生產經營、不顧產品質量的小作坊難以生存。 武漢大學經濟學教授伍新木說,表面上看,這些作坊主不愿搬遷的原因是成本問題,實質上,是這些作坊主不愿放棄其賴以生存的低水平生產模式。 小作坊脫困之路如何走 現在,漢正街6000余非法服裝加工小作坊已全部撤出,"大遷徙"后多年來靠低成本、粗加工生存的小作坊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其實在漢正街小作坊身邊,并不缺乏他們學習的榜樣。許多作坊主都談到,這次消防整治,大夾街的老板根本不著急。記者踏訪大夾街得知,在漢正街,大家公認大夾街的貨質量好。而大夾街的老板多是從小作坊做起,完成原始積累之后就脫離"前店后廠"模式,銷售門店留在漢正街,工廠搬至黃陂盤龍城服裝工業園、江漢區新華工業園等地,實行規模經營。 從漢正街小作坊里,也走出了不少成功的服裝企業老板。 漢正街燕山服裝加工聯誼會會長、天門的張國春,也在漢正街做了10多年的服裝加工,最初也是從無證作坊起家,七八年前才"轉正"。前不久,他一口氣花了幾百萬元,在漢川新河鎮新建的漢正服裝工業城買了近4000平米的標準廠房。 從三四十平米的小作坊,到如今4000平米的大廠房,現在的張國春還有上百名工人,注冊了境外商標,生產的服裝銷往全國30余個城市。 張國春說,搬遷后他在漢正街的損失有10余萬元;但從長遠來看,搬到工業城后成本增加了,但規模擴大了,規范化的生產和管理更有利于企業做大做強。 目前,像張國春這樣從漢正街走出的服裝企業老板達兩三百人,已經在漢川、黃陂等地的工業園找到了新的出路。 必須承認,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社會分層多元化等原因,出自漢正街的這些小作坊的產品仍然大有市場。"社會上永遠都需要低檔產品,因此不能將這些小作坊的作用完全抹殺。"伍新木認為,一方面,要通過法律手段、市場杠桿淘汰一批競爭力低下的非法小作坊;另一方面,在加強政府監管的同時,要相應出臺一批鼓勵支持中小企業創業的政策措施,降低小作坊規范經營的經濟成本,并積極引導有條件的小作坊向正規企業轉型。 去年12月底召開的的首屆漢正街商品博覽會上,來自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的代表說,浙江許多地方的經濟就是靠小作坊式家庭手工業起家,基礎差底子薄。但當地政府堅持鼓勵民間創業,同時鼓勵企業用先進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拉長產業鏈,強化了塊狀經濟整體競爭力。著名的樂清柳市鎮,十幾年前曾盛產低檔偽劣變壓器。在打擊非法企業的同時,政府大力扶持合法企業,如今該鎮走出了多個聞名全國的大型民營電器企業。 目前,武漢市已經在石喬口西部規劃建設漢正街都市工業園、漢正街加工基地,意在引導漢正街小作坊提擋升級。一位學者意味深長地說,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要探索建立一種既鼓勵民間創業、又能實施有效監管的機制和文化,不能寄希望于"一役"來解決所有問題。(鄧隆飛 范曉東)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