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迎戰(zhàn)水資源短缺確保可持續(xù)發(fā)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6日 14:19 新華網 | |||||||||
新華網合肥3月16日電(記者蔡敏 李來房)中國有句俗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洪澤湖上終日行船捕魚的漁民嚴鳳霞卻常常要靠買來的礦泉水解渴、煮飯。 在淮河水系最大的湖泊上生活了20余年的嚴鳳霞感嘆:“生活日漸艱難,污染越來越重,魚越來越少,而喝水的開支卻越來越大。”
事實上,自1994年啟動淮河治污以來,中國政府已投入數百億人民幣,建成及在建重點治污工程300余個。然而,由于沿岸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及個別市縣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治污效果仍然不甚明顯。和嚴鳳霞一樣,淮河沿岸一些城鎮(zhèn)居民還在飲用“加糖或加鹽才能下咽的自來水”。 淮河的現狀正是中國面臨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發(fā)展矛盾的一個縮影。在進入工業(yè)化、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中國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和水生態(tài)失衡的多重壓力,治水的嚴峻形勢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數據顯示,中國人均淡水資源總量為2300立方米,列世界第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目前,中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供水不足,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個。即使是在水資源相對豐富的長江沿線,也有26座城市嚴重缺水,形成“守在江邊無水喝”的窘境。 面對前所未有的水資源危機,中國不得不迅速行動,奮力迎戰(zhàn),以“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來自水利部的數據說,“十五”期間全國水利建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25億元人民幣,相當于1949年-2000年全國水利固定資產投資的總量,新增供水能力270億立方米,6700萬農村人口告別飲水難。 4年前,中國啟動了“南水北調”工程,計劃用6到8年時間連接長江、淮河、黃河和海河四大水系,改變水資源分布不均的狀況。與此同時,實施了萬家寨引黃、大伙房水庫輸水等區(qū)域調水工程。四川武都、云南麻栗壩、重慶鯉魚塘、山西張峰等一批水源調蓄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在西南地區(qū)開展“澤渝”、“潤滇”等重點水源工程建設,一些水庫已經建成并開始發(fā)揮效益。 “十一五”規(guī)劃草案中,“加強水資源管理”被列在《強化資源管理》一章的首位。水利部部長汪恕誠介紹說,“十一五”期間,中國水利工作將努力解決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問題,確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tài)安全,以水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同時,科學家們在科技治污、海水利用等領域不斷取得科研進展。中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海水淡化裝置已投入使用。 人們在對這些寄予很大期望的同時,還發(fā)動了一場全民參與的“節(jié)水運動”。 在城市,政府通過“階梯水價”來限制奢侈用水的單位和個人;在鄉(xiāng)村,農民拋棄了傳統(tǒng)的“大水漫灌”方式,而代之以點澆、點灌;一些試點地區(qū)還探索利用市場機制實施一項新的治水模式——水權轉讓,農民可以將節(jié)約下的水量指標賣給工業(yè)項目,最大限度地緩和工農業(yè)爭水矛盾。 首都北京的節(jié)水運動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全市年平均節(jié)水1億立方米,相當于1萬個三口之家4年多的生活用水。 水利部發(fā)展研究中心專家指出,治污比供水貴、供水比節(jié)水貴。所以建設節(jié)水型社會是解決中國水資源問題的根本出路。 不過,專家們也指出,人口眾多、經濟處于上升級的中國,克服水資源短缺仍面臨人均資源有限、治污成本跟不上以及國民認識有待提高等多個問題,緩解“水危機”任重而道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