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一好”的農村建設新篇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3日 09:23 中國經濟時報 | |||||||||
——江西省贛州市新農村建設經驗調查 “新農村建設”不僅成為今年“兩會”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也是中共中央、國務院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舉措。2004年9月,江西省贛州市就提出了“五新一好”的“新農村建設”目標,開展以“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活動,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專家學者通過對贛州市新農村建設的實地調查研究后認為:贛州市新農村建設的經驗,最關鍵的在于抓住了新農村建設的實質、提出了系統的工作內容、采取了科學有效的措施。贛州的新農村建設經驗,值得各地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借鑒與學習。 “五新一好”謀新篇 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要因地制宜,精心謀劃建設內容。贛州市提出的“五新一好”,既注重發展農村生產力,又注重調整農村生產關系;既注重推進農民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又注重推進農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現代化,抓住了“三農”問題的主要矛盾,涵蓋了農村現代化的主要內容。 以村鎮規劃為龍頭,建設新村鎮——贛州市將規劃建設新村鎮作為“五新一好”的首要工作來抓。建立了科學合理的村鎮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把村鎮規劃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在建設中嚴格限制每戶占地面積,破舊房拆除后所占土地盡量復耕,既改善了農民的居住環境,又提高了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 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發展新產業——贛州市以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對有發展優勢和發展潛力的傳統農業產業進行改造提升。根據贛州實際情況發展果業、生豬、蔬菜、花卉苗木等四大主導產業,大力推廣各種生態農業模式。 以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為依托,培育新農民——贛州通過建立以培訓基地、培訓教材、師資隊伍三位一體的培訓體系,加大對農民實用技術和務工技能的培訓力度,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同時,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造就了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又有一定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農民。 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組建新經濟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個重要組織形式。贛州市要求每個縣市、區、鄉鎮的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都建立起合作經濟組織,形成市、縣、鄉、村四級比較完整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 以創建文明村鎮為先導,塑造新風貌——贛州積極開展“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路 工作,大力整治農村環境,美化凈化村容鎮貌,改善了農村臟亂差的現象。同時通過廣泛開展“文明信用戶”和“和睦好家庭”創評活動,實施“留守孩關愛工程”,大力倡導移風易俗,著力在農村形成健康、文明、進步的社會風尚。 以“三民”活動為基礎,創建好班子——贛州以鄉鎮創建“親民、為民、富民”好班子活動為基礎,結合農村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切實加強基層領導班子中黨員干部的思想、組織、作風、能力建設。全面實施鄉鎮領導干部農業知識技能“過關”制度,切實提高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科學規劃開好局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應該先從群眾積極性最高、受益最直接的地方入手,力爭創造一個良好的開局,為后繼的建設奠定基礎。 以村鎮規劃和建設作為啟動新農村建設的龍頭——贛州市政府將村鎮規劃擺到了重要位置,千方百計地加快規劃編制步伐。調集規劃設計部門、大專院校專業人員及大學生等參與編制規劃,開展多種形式的規劃指導和技術服務。 在編制村鎮規劃的基礎上,贛州市探索總結出了五種村莊改造建設模式,即:“空心房”整治型、村莊整治改造型、整體拆舊建新型、社區新村型、自然生態農莊型,涌現了一批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生態優美、富有特色的新村莊,有效地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 以“三清三改”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啟動點——贛州市政府通過全面開展“三清”,有效整治了農村環境。在“三清”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推進“三改”,并大力開展了沿國道、省道的文明路創建,實現點線面的結合,形成了一批新農村建設的示范群落,使新農村建設的覆蓋面和受益面不斷擴大。 發展生產繪藍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農村的全面進步。贛州在新農村建設中緊緊圍繞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這一中心內容,創出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以農業產業化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手段——贛州市在新農村建設中,根據各地產業基礎、資源優勢、區位特點和市場需求,走“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道路,建立了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在投入、生產、加工銷售等相關環節能發揮調控功能的政府管理、協調、指導機構。積極推廣“豬—沼—果”、“豬—沼—魚”等生態農業模式,并將這種生態模式與“三改”、新村鎮規劃緊密結合起來,提高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以農民知識化作為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智力支撐——為適應新農村建設對人力資源的需要,贛州在市里建立了若干個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每一個縣建立了一個職業技能培育基地和與當地主導產業相結合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基地;組織了一批科技專家到全市巡回授課。贛州進行的“農民知識化工程”有力地配合了其農業產業化建設推進。 以新經濟組織作為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組織保障——贛州將發展農村合作組織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地政府通過抓好示范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典型引導、示范帶動,推動全市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向大規模、強帶動、高輻射的方向發展。通過新經濟組織的建設,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培育了農戶參與市場的積極性,分散了市場風險對農戶的生產、生活帶來的沖擊。 資源整合創新路 處于欠發達中部地區的贛州,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的資金和其他資源很有限,但是通過資源整合,贛州很好地調和了建設和投入間的矛盾。 建立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整合組織資源——贛州在市、縣、鄉,建立了三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總攬整個建設工作。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的組長為各級黨委主要領導,副組長一般為分管黨建、組織、農業、意識形態和規劃建設的領導,組成成員是市縣直綜合部門的負責人。 通過這樣的安排,使各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切實承擔起新農村建設的“第一責任人”,促使各縣(市、區)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及鄉鎮干部切實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具體的組織實施,調動了市直各單位積極履職,主動融入到新農村建設工作大局中。 捆綁使用支農資金,整合資金資源——贛州市對各類涉農支農資金和項目統籌安排、集約投放。比如,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把農業、水利、交通、能源等專項獎金相對集中捆綁使用。各級財政設立了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建立了財政投一點、涉農資金捆綁使用傾斜一點、包扶單位助一點、受益群眾出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政策優惠減一點的籌資機制,廣辟資獎金渠道。同時贛州改變政府過去的資金撥付方法,通過實物補助的形式,引導和激勵農民投資、投勞建設家園,使得政府投入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動員全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各種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支持,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和重要資源。贛州在新農村建設中通過開展結對幫扶活動、自愿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專項對口支持活動和與新農村建設相關的捐贈活動和志愿者行動,充分調動了全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 “農民主體”譜新曲 廣大農民群眾是新農村的主要建設者和收益者。能否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農民主體地位,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敗。贛州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注重維護農民的長遠利益。 注重宣傳工作,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贛州市各級政府注重宣傳工作,把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突出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貫穿于新農村建設的整個過程。 贛州市在廣大農村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聲有色的宣傳發動,使新農村建設深入人心、家喻戶曉,較快形成了濃厚的工作氛圍。攝制了通俗易懂的新農村建設專題片在全市鄉村巡回播放;組織了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的“春暖紅土地”節目巡回演出;編印了《新農村建設讀本》免費發放到各鄉村。各縣(市、區)紛紛組織廣大干部進村入戶開展宣傳,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走村串戶開展宣講。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有效地教育組織起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 在建設中尊重農民意愿、注意維護農民長遠利益——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贛州十分注重尊重農民意愿,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是維護農民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發言權。在進行村鎮規劃時,吸收村民代表參與。 二是實現農民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決策權。將各地政府定點改為“自主申報、動態管理”,由農民群眾自己決定是否申報為新農村建設示范點或決定改造項目。 三是建立農民群眾民主理事權。通過組建新農村建設村民理事會,充分發揮農民群眾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放手讓農民自我組織、自主管理新農村建設的具體事務。 四是建立鼓勵農民出資投勞機制。創新政府的資金項目支持辦法,實行以獎代補、實物補助,并與農戶自主完成的工作量掛鉤。 縱深推進解新題 贛州的新農村建設只是取得了初步的成績,在新農村建設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必然會觸及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需要通過加快農村各項配套改革、建立完善的支持保障體系,保證新農村建設持續順利推進。在當地調研后,專家認為,贛州市應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著手,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一是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支撐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民信用貸款機制、探索農產品抵押貸款機制和辦法,并探索通過發展農業保險與之相配套的工作思路,有效解決農民資金短缺和貸款難的問題,幫助農民興業致富。 二是建立健全農村人才支持體系。在培訓更多的新型農民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抓好“一村一名大學生”、“一村一名中專生”工作。要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回鄉創業或擔任鄉村干部。 三是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和信息服務體系。一方面,要加強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引進推廣和技術服務體系的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快全市統一的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建設。結合全市信息網絡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全市統一的農業信息網絡平臺,使農民及時了解全省及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行情,指導農業生產。也讓外界能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到我市農產品產銷信息。 四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以農村特困家庭和失地農民為重點,逐步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結合“空心房”拆除,探索以行政村為單位建立孤寡老人集中供養制度。整合資源,整合政府預算、社會捐助、福利彩票的部分公益金等資金,成立社會救助中心。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返貧的問題。 (江西贛州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