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正文
 

財政部副部長就實施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答記者問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2日 19:41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 新華社記者 謝登科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實施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完善預算管理制度,是2006年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重點。12日,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就實施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有關情況回答了新華社記者的提問。

  問:實施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意義是什么? 答: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財政部和中央各部門積極探索,在財政管理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并取得顯著成效。通過這些改革的推進,可以看出,財政在管理上確實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一個符合社會主義公共財政體制要求的現代財政管理框架正在逐步形成。

  政府收支分類是財政預算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直接關系到財政預算管理的透明度,關系到財政預算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是公共財政體制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要求,建立一套規范的政府收支分類體系,對建立民主、高效的預算管理制度,擴大公民民主參與預算過程,保證人民依法實現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政府預算的權利,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政治民主建設,都具有重大意義。

  問:現在的預算科目體系都有些什么弊端?

  答: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公共財政體制的逐步確立,現行科目體系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

  一是與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職能轉變不相適應。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政府職能發生了很大轉變,財政收支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作為反映政府職能活動需要的預算收支科目,卻明顯帶有過去政府代替市場配置資源的色彩。

  二是不能清晰反映政府職能活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重要職能,就是要彌補市場缺陷,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講求公開、透明。但我國現行預算支出科目主要是按“經費”性質進行分類的。這種分類方法使政府究竟辦了什么事在預算上看不出來,往往造成“外行看不懂,內行說不清”。

  三是財政管理的科學化和財政管理信息化受到制約。我們現在還缺乏一套完整的支出經濟分類科目體系,這對細化預算編制,加強預算單位財務會計核算,以及提高財政信息化水平都帶來一定的制約。

  四是財政預算管理和監督職能弱化。現有《政府預算收支科目》只反映財政預算內收支,不包括應納入政府收支范圍的預算外收支和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等,給財政預算全面反映政府各項收支活動,加強收支管理帶來較大困難,尤其是不利于綜合預算體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從制度、源頭上預防腐敗。

  五是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國際通行做法不相適應,既不利于財政經濟分析與決策,也不利于國際比較與交流。

  問:請您介紹一下改革的出臺過程?

  答:對現行預算科目存在的主要問題,全國人大、國務院、中紀委非常重視,對推進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一些十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要積極創造條件,全面推進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為了適應這些要求,財政部從1999年底開始啟動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研究工作,經過反復修改和完善,于2004年底形成了《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方案》。

  考慮到政府收支分類的涉及面很廣,環節也比較多,比較復雜,2005年我們又專門選擇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天津、河北等五個地區及交通部、科技部等六個中央部門進行模擬試點。

  2005年12月27日,改革方案得到國務院正式批準,標志著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問: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新的政府收支分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收入分類、支出功能分類和支出經濟分類:

  第一,對政府收入進行統一分類。收入分類總體上講,變化不是很大。具體的變化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擴大了范圍,二是體系上做了調整,三是科目層次更為細化。新的收入分類可以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項收入的具體來源。

  第二,建立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類體系。這是這次科目改革的核心。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是思路上的變化。過去我們的支出總體上是按經費性質分類的,是抽象的。新的支出功能分類則從根本上作了改變,政府各項支出能直接從科目上看出來。政府的錢做了什么事,做每項事花了多少錢,在預算上就能清楚地反映出來,老百姓也就看得懂了。

  第三,建立新型的支出經濟分類體系。比如用于小學教育的支出,究竟是蓋了校舍還是發了工資,就要通過經濟分類來反映。全面、明細的支出經濟分類為加強政府預算管理、部門財務管理以及政府統計分析提供了重要工具和手段。

  問:請介紹一下新舊科目銜接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新舊科目的銜接是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一個關鍵環節,重點要把握的,主要是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新科目體系與現行預算管理方式的銜接問題。為了分清主次,盡快確立新的政府收支分類框架,我們考慮當前不改變預算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管理模式;不改變預算平衡口徑及政府性基金、預算外資金、社會保險基金等管理方式。預算報表和軟件也主要是在原體系上對科目作些調整,口徑、范圍和管理程序暫不作大的變動,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新舊科目的平穩過渡。

  第二,科目口徑的變化和數據轉換問題。改革前后科目名稱、口徑發生較大變化,如新科目中的“教育支出”,除包括原“教育事業費”之外,還包括教育基建支出、教育行政費支出以及其他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為保證2007年改革后與上年有關預算、執行數據的可比性,我們要對2006年的預算及其分月執行數按新科目進行數據轉換,以實現新舊科目的銜接和可比。

  第三,法定支出的考核口徑問題。由于科目改革后,教育、科學、農業支出科目口徑變化比較大,為保證政策的延續性并方便操作,經與全國人大財經委、預工委匯報和協商,并經國務院批準,改革后在安排教育等法定支出預算時,仍使用原口徑進行考核。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的預算編制在2006年下半年就要著手進行。在此之前,2006年上半年還要進行新舊科目相關數據的轉換,這是財政管理的又一次自我革命,希望能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完)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