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評論:王建:防止“滯脹”將逐步成為主題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1日 09:12 經濟參考報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王建在“50人論壇”上指出,2005年中國經濟實現了在低通脹條件下的高增長,對比2003、2004兩年在經濟大幅度起伏中的高增長,2005年的經濟增長軌跡顯然更加健康。

  在以往的經濟周期中,如果消費增長率在10%以上,投資增長率在20%以上、出口增長率在30%以上,一定會導致經濟出現全面過熱,但去年卻不是如此,在這種“一、二、三”
的格局之下,我們卻看到了CPI、PPI指數下滑,企業利潤下滑和一些生產資料價格大幅度下跌的情況。

  王建認為,目前的

中國經濟,既不可能再次走入過熱,也不可能走入通縮,而是會進入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經濟運行狀態——“滯脹”。“滯脹”是指在經濟增長率下降的時候卻出現物價上漲,這與去年高增長、低通脹的狀態恰恰相反,因此是一種很不正常的情況。

  “滯”的原因,還得歸結為生產過剩。因為在“一、二、三”的格局下還能出現物價下跌和企業效益下滑,只能說明本輪經濟周期已經進入到大量產能開始釋放的階段。2005年應該看成是一個轉折年份,因為在這一年出現了在總需求高增長的同時,供給增長率更高的情況。按照5年投資周期,到2007年是產能集中釋放的時間,但在2005年先期建設的部分項目開始投產,2006年的產能釋放規模會更大,到2007年則會進入高峰。如果這個判斷正確,2006年就會延續2005年部分生產資料的價格下跌,利潤萎縮的情況,而且會更嚴重。更值得警惕的是,商品價格與利潤的下跌,會嚴重打擊投資人的積極性,因此一部分項目可能會被停、緩建,投資的增長率就可能會出現明顯下降。

  如果投資需求下跌而產出大量增長,總需求的增長就會進一步落后于總供給的增長,其結果是2006年生產過剩的情況比2005年更嚴重。這種情況必然會導致經濟增長率下降和主要產品的價格與利潤下跌幅度更大。如果到2007年集中的產能釋放才會結束,則到2007年末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將會走出一條逐步下滑的曲線,這就是“滯”的道理。由于“滯”會壓抑住新的投資需求,而巨大的產出能力又不可能在1、2年內被消化,所以經濟增長的相對停滯應該不會是僅僅出現一、兩年,而是可能持續3年時間甚至更長,即中國經濟可能要到“十一五”末期才會再現目前的經濟增長率水平。

  既然未來2~3年的經濟走勢是供大于求,從物價形勢看照理說應該是進入通縮,那為什么又會“脹”呢?這主要是因為糧食與食品的價格走勢。首先,食品在目前的CPI中占有很大權重,2003年以來的物價上漲就是食品主要是糧食漲價帶起來的。其次,去年盡管農業又獲得了大豐收,但與國內總消費相比,仍低了2000萬噸左右。近15年來,中國每次糧食增產,都是大約在2~3內增產1000億市斤,而2004、2005兩年的累計糧食產量增長已經超過了這個水平。今年能否繼續保持糧食產量的增長是個疑問。在“十一五”期間,中國將迎來一個人口增長的小高峰,5年內大約會增加5000萬人口,按人均400公斤糧食的需求量計算,大約要增加2000萬噸,如此連帶目前的進口水平計算,占世界糧食可貿易量的比重就會上升到1/5。從中國鐵礦進口的經驗看,當大宗產品進口量超過世界可貿易量的20%以后,進口價格就會明顯上漲,總之不論是進口價格推動還是國內供求缺口的原因,估計從今年開始,糧食及食品價格又將會進入到一個新的漲價周期了。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去年秋糧上市后部分地區的糧價已經出現了微弱漲幅,這種情況在今年應該變得更明顯,從而成為推動CPI指數上升的主要動力,并且可能會在“十一五”期間成為常態。具體到今年的物價形勢,由于生產過剩的進一步發展,主要生產資料和部分工業消費品的價格還會繼續走低,但糧食和食品價格指數則可能出現拐點性變化,兩邊對沖的結果,仍可能是CPI指數的上漲幅度超過去年,但到2007年糧價和食品價格的上漲將會開始明顯,“脹”的情況就會突顯出來了。

  此外還有石油等其他大宗進口產品的價格仍可能繼續上漲。近幾年來,國際初級產品市場的價格越來越受到國際投機資本的左右,而美元由于“雙赤字”問題也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國際投機資本因此而愈加不敢涉足美元資產。2006年美國政府所舉行的頭一場美國國債拍賣會,居然沒有一個國外投資人敢進場購買,一向受海外投資喜愛的美國長期國債近來也遭到拋售,以致于30年期的國債收益率最近已經下跌到與2年期國債僅相差1個基本點。由于目前國際游資規模相當龐大,如果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已經不能吸納資金,則今年乃至往后一段時間內,國際投機資本對大宗期貨商品的沖擊會更加利害,這樣就會使中國的初級產品進口價格抬升,成為在未來幾年推動中國PPI指數上升的動力。而當工業品和食品價格都出現上漲趨勢的時候,通脹勢頭就會更加顯著了,這就是“脹”的道理。這種類型的通脹,顯然不是由于總需求過大,而是源于結構型和輸入型通脹。

  上述分析可知,“滯脹”會成為2006年乃至今后一段時間里的主要趨勢。這對中國經濟絕不是好事情。從

宏觀調控看,治“脹”與治“滯”之間還有一定的矛盾沖突,因為解決物價上漲問題需要緊縮需求,而防止經濟增長率滑落則需要擴張需求。因此治理“滯脹”的重點不在“脹”而在“滯”,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擴大國內需求規模。這種增長是需求的增長而不是供給的增長。美國近十年來就是在需求增長大大高于供給增長中,實現了顯著高于歐、日的經濟增長率。只要經濟增長率保持在一定水平,居民的實際消費水平能穩步提升,即便物價上漲率較高也不可怕。所以不能把解決通脹問題放到保持經濟增長率之上,顛倒了主次矛盾的位置。在實施各種擴大需求措施之后,“保七爭八”可能應成為宏觀調控所追求的目標,但也要為可能降到6%左右做好應對準備。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