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網報互動”活動開展以來,除了網民積極跟帖外,還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記者就網民們提出的問題咨詢了幾位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的專家學者。專家們針對網民留言寫下了真知灼見。
致公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曹鴻鳴點評:
首先,新農村建設除政府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以外,農民素質的提高非常重要。而提高農民的素質應該從中小學教育開始,使得廣大農民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學,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時,對進城務工農民要加強培訓,除基本技能以外,也要加強對他們的思想、觀念等方面的教育。當然也要解決好他們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及子女就學等問題。對長期進城務工的農民應逐步解決他們的城鎮戶口。其次,農村土地商業化后,應當把拍賣所得資金按最大比例分配給農民,但更重要的是解決他們失地后的后顧之憂,如就業、養老等。植樹造林方面,重點是要解決管理權和受益權相一致的問題。目前城鄉二元化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農村缺乏人才,農村的教育和醫療得不到保障,所以國家應該制定政策鼓勵城市的人才和大學生到農村去工作。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各項基金的整合也非常重要,應該統一使用,提高整體效益。
中央黨校研究室辛鳴博士點評:
網友提出的提高農民素質的問題非常重要,也最容易被忽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新型農民是主體,而培育新型農民,需要加強教育的投入。現在很多干部愿意把錢花在修大馬路,建大廣場上,而不愿花在教育方面。這就要求中央和各級政府在決策時有長遠的戰略眼光,認識到提高農民素質是長遠之計。另外,提高農民素質,不在于要培養出多少大學生、研究生,不在于農民有多高的學歷,而是要教給農民實用技術,并且是當地實際需要的、農民真正能夠掌握的實用生產技術。也就是說,要有一筆錢專門用于農民技術培訓。
建設新農村,首先應當定位準確,過去我們談“把農業搞好支持工業化”,但現在必須認識到,建設新農村本身就是目的,是為了統籌城鄉發展,消除城鄉二元差別,而并非成為實現工業化的手段。
建設新農村的關鍵詞是“反哺”,政府要下大決心,把過去大量花在城市化和工業化上的錢投到農村,比如醫療、教育資源的配置,如果只靠簡單的“送下鄉”,那么仍然不能消除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巨大差異。
另外,建設新農村,還必須注意到錢怎么花、往哪花的問題。各級政府必須著眼于與農民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的事情,比如水、電、氣、路的建設。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方智遠教授點評: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農科單位必須下放到基層。現在的科研院所下鄉太少了。我認為,農業科研單位應當采取措施,建立制度,讓科研人員經常下鄉蹲點、建立示范區,了解農村實際,了解農民真正需要什么,按照農村實際情況來確定科研方向,而不能只是天天坐在家里寫文章。對此,上級部門也應當采取措施,調整科技成果評價的方向,從根本上引導科研人員為農村和農民服務。
本報記者:林玉 曹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