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中國企業走向跨國企業競爭形勢嚴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0日 18:05 中國新聞網 | |||||||||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進入新世紀,盡管中國的經濟總量與出口貿易額增大了不少,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寥寥無幾,這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講甚至落后于印度、俄羅斯。中國企業走向跨國企業競爭面臨的形勢很嚴峻!”正在此間參加“兩會”的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接受記者采訪時語出驚人。
這位委員指出,近二十余年來,世界上很多跨國公司進行了幾輪的跨國重組,他們紛紛賣掉非核心業務,把有限資源集中到主業,一些可稱得上“巨無霸”的跨國公司都在各主要產業中成為產業鏈、價值鏈、增值鏈的組織者,讓自己處于絕對優勢地位。 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技術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由這些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公司集團表現出來的。如果若干年后,中國還未能成長起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的話,中國要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可能是一句空話。 陳清泰說,中國改革發展的形勢令人鼓舞,中國的企業也具備了構建跨國公司的基礎條件,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些條件并不能保證被中國企業集團所利用。目前很多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每年外資進入中國超過了六百億美元,這些公司不僅在中國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而且還大大強化了他們在全球的競爭地位。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企業分享了多少呢? 陳清泰直言,現在中國很多地方在招商引資中都迫不及待地拿出最優惠的條件給外商,增強外商的競爭優勢,但相比之下,中國國內企業的發展卻受到很多制約,尤其是民營企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中國引進外資的政策十分配套,各種各樣的優惠應有盡有,但是民營企業的發展一直到去年才出臺一個“三十六”條,這“三十六”條如何能原原本本地落實下去仍需做很大的努力。 令陳清泰困惑的是,目前中國市場上外商是“超國民待遇”,而本國企業卻受到不公正待遇,比如技術引進的政策比較完善,而自主創新的政策存在著很多缺陷。 陳清泰指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想通過利用外資來建立穩定的經濟結構是不現實的。外資進來是看好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土地與市場等條件,一旦這些條件發生變化,他們撤走的可能性很大。 他坦言,目前中國有些企業規模不小,但大而不強,假如說與跨國公司資本、生產設施、生產規模等硬實力中國企業還可以復制的話,那么在企業文化、技術創新能力、品牌、信譽等軟實力方面卻是中國企業的軟肋,是中國企業必須努力補上的一課。 他呼吁,中國是個泱泱大國,必須有自己的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在創造良好的為外商所用的投資環境的同時,也應給本國企業創造同樣的發展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