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評論]:購房七宗“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0日 12:39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 | |||||||||
保障知情權關注消費環境今年3·15消費者權益日的主題是“消費與環境”。廣州市房地產市場近期發生的一連串事件,讓準購房者與已購房的小業主更加關注維權環境。 苦守數年經營漸見起色的商業街,被告知是違章建筑將面臨拆除;樓宇入住多年電梯壞了,才發現物業維修基金沒有蹤影。小區業主的一系列維權活動,無不與入住后的生活環境有關。
而在市場方面,自2004年下半年開始樓價進入“上行通道”之后,消費者以往對開發商的投訴,似乎被住宅市場上的供不應求所掩蓋而發生了轉移。特別是在去年,先是“200億海外游資”,接著是不斷誕生的“地王”,而后又是“地荒”等等,真真假假的信息使購樓者無法判斷樓市真相,對樓價的虛虛實實難以把握。可以說,信息披露已經直接影響著購樓環境。 事實上,經過多年的嚴格整治,2005年的房地產投訴在廣東全省已呈現下降趨勢。據廣東省消委會披露,全省包括房屋、房屋裝修、裝修建材、物業管理等涉及房地產方面的投訴,全年為3049宗,較2004年度的3240宗減少了191宗,這是廣東房地產投訴近幾年來首次出現下降。 對房地產中介的投訴也在下降。去年,廣州市房地產中介服務管理所接到市民投訴256宗,僅占交易數量的0.21%。 投訴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過去,每當政府主管部門舉行有關房地產咨詢活動時,長期居投訴首位的是開發商延期辦理房產證、重復抵押、假按揭、面積縮水、交樓貨不對板、拆遷爛尾、安置補償無著落等“惡性”事件。 而去年,消費者維權的重點移到了不按時交樓、房屋質量、違規內部認購、物業管理、小區規劃變動、業委會成立等方面,涉及開發商惡意欺詐方面的投訴開始下降。對中介的投訴,也主要從機構不規范轉向服務質量。 隨著市場的成熟以及政府管理規范到位,特別是廣州市實行商品房網上交易之后,從制度上基本杜絕了開發商在商品房預售過程的的惡意欺詐。 特別是隨著網上交易的施行,消費者隨時可以在網上檢索到樓盤的真實信息,假按揭、一房多售隨即匿跡。“海外購樓游資”、“地荒論”在政府的信息披露面前不攻自破。特別是房地產管理部門在網上曝光逾期不領房產證開發商黑名單后,破除了辦證過程中的人為障礙。 由此可見,信息披露是一道利器。當前房地產市場由于缺少具有公信力的供求信息,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使無良開發商亂中取利。例如,樓盤出售中的內部認購、認籌轉名、貨量保密、樓價不公開等,消費者處于信息不對稱狀態下,開發商可以隨意“玩轉”樓市,交易失去了公平。 小區維權也是如此。試想,涉及眾多小區家庭的市政規劃調整不聽證、不公示,如何指引市民購樓時“跟著規劃走”? 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建立起商品房市場的信息披露機制乃當務之急。從商品房的土地出讓、立項、規劃、售樓廣告、開發商資信等各個階段、各個環節,都做到信息的及時、準確披露,充分體現向消費者“透明”的原則。在一個“透明”的市場中,大部分欺詐將無法藏身,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合理保障。 以真實的信息引導市場,將知情權還給消費者,是對政府房地產市場調控能力的一種考驗。 (殷小杰) (曉健/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