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變:從后進到領跑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8日 09:52 中國經濟時報 | |||||||||
——湖南郴州市財政改革發展紀實 ■本報記者王曉紅■譚浩泉陳熾 因大山阻隔,地處偏僻,接壤廣東、江西,有湖南南大門之稱的郴州市,一直不大為外人所知。雖自秦代劈五嶺、建馳道,郴州千百年來都是內地通往廣東沿海的咽喉,但由
數據表明,“十五”期間,郴州市財政總收入實現翻番,去年收入首破40億大關,達到43.12億元,比2000年增加26.3億元,增長1.56倍,年均遞增達20.72%,高出全省平均增幅2.56個百分點。檢索郴州財政近十年增長速度,呈現突出的加速過程,從10億增加到20億,用了6年時間;從20億增長到30億,用了兩年時間;從30億增長到40億,僅用了一年時間。 嬗變,何能出現奇跡?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近訪郴州,欲記錄下從后進到領跑者的矯健風姿。 創新思維求突破 郴州市委書記李大倫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無疑需要強有力的財力做支撐。財政是經濟的綜合反映,又是政治的經濟基礎,唯有不斷創新思維,財政增收才不會是句空話。市長戴道晉指出:財政建設是政府工作的核心,政府是抓財經建設的主體,政府應以財經建設為中心來統攬工作全局。在郴州、黨政最高決策層對財政工作可謂傾注了大量心血。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財政系統似乎就是收收支支,簡單易行。而謀求現代社會財政的長足發展,固有的傳統觀念已遠難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如何在財源弱市做強財政“蛋糕”?“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牢固樹立新理念,經營財政,夯實財源”,郴州財政局給出了一個不斷創新的答案。 財政如何“經營”?郴州市財政局局長樊忠達解析說:“所謂經營財政,就是運用市場的觀念和企業經營的思想來理財,把財政資金、政策等生產要素當作資本來運作,最大限度地引導社會生產要素流動和調節經濟發展,促進財經建設和財政增收。”這位大學畢業,有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職稱的局長,此前歷任過財政局總預算會計、副局長、縣長、縣委書記等職,深知財政增收對一個地方發展的重要性。2002年,在樊忠達主導下,郴州市在市本級設立了產業建設引導基金和中小企業擔保基金,拉開了經營財政促發展的序幕。兩大基金采用獎勵、貸款貼息、擔保等手段,當年,二者的資本金就分別達到1200萬元和4145萬元,為全市28個重點產業項目、26家企業提供可貸款貼息和擔保,啟動銀行新增貸款3.07億元,極大地促進了產業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 開展“兩個盤活”,著力開辟資產型財源,是郴州財政部門“經營”財政的又一手段。在成立資產資源科的基礎上,2003年,郴州財政局又率先組建了國有資產經營中心,并啟動了產權交易中心。是年,全市產權交易突破12億元,上繳財政預算1.87億元。目前,“兩個盤活”已成為郴州重要的特色財源。 財源開辟了,必須強化征管,才能形成財力。征管方面,市財政局又提出不少創新點子。資源豐富是郴州一大特色,資源稅費也是財政收入的重點。如何做到應收盡收?他們提出了強力推進礦產品稅費統征和據實征收,建立統一的礦產品交易市場;城區農業稅一直是分散征收,跑冒滴漏十分嚴重。針對這一情況,樊忠達又提出統征的新辦法。2002年7月,市本級的農稅征繳中心掛牌成立,推行“自覺申報、網絡管理、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征管模式。新辦法推出當年,五個月即完成稅收3979萬元,占全年城區農稅總額的58%。此外,財政部門還提出和推行了健全農稅征管網絡、鄉鎮財稅三家合署辦公等強化征管的新路子,均取得重大突破。 郴州市財政局通過創新思維、經營財政、有效地引導了全社會生產要素流動,全市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民營經濟、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理財領域不斷拓寬。其經營財政的做法,得到了湖南省和郴州市領導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廣辟財源遠其流 欲遠其流,必浚其源。 俗話說“有錢好辦事”。財政,歷來是各朝各代關注的核心重點,它關乎一個國家的命運,是做任何事情的根本。郴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易佩康在闡述財政建設時可謂一語中的:財政工作最基本的原則是收支要平衡。要實現平衡有兩個途徑,一是辟財源,二是壓開支。壓開支是黔驢之技,是有限的;而辟財源是源遠流長,是無限的。只有力辟財源,強化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壯大政府實力,才能更加有效地承擔起公共財政日益加重的職責。 鑒此,郴州市財政部門近年經過不斷探求,摸索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主體型財經建設路子,著力開辟了項目型、資產型、資源型、效益型、管理型、體制型、政策型等七大財源建設途徑。去年,全市新批外資項目達49個,內資項目達950個,實際到位外資2億美元、到位內資71億元,為培育財源打下了堅實基礎;“兩個盤活”近三年為財政增收達6.15億元;全市各級財政部門立足實情,挖掘礦產、土地、水能、水利、山林、旅游等國有資源的收入潛力,不斷培植擴充新的稅源增長點,效果明顯;市級從2003年開始安排企業改革兜底資金,目前已安排了6700萬元,為加快企業體制和機制創新提供了財力保障,同時也大大促進了企業扭虧為盈;通過加強管理、改進管理辦法來增收,僅去年,實行“據實增收”,全市完成煤炭和礦產品稅費收入就達4.76億元,成為財政收入增長的主要亮點;通過體制改革來開展財經建設,國企改制、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改革等,都可增加財源,如經濟技術開發區在財政體制調整后,去年總收入達到5914萬元,是四年前的三倍多;政策型財源建設上,一方面制定一系列激勵措施,包括鼓勵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支持民營經濟、引進外埠企業落戶、郴資桂一體化重點項目建設等,極大促進了財政增收。另一方面通過制定政策把過去沒有屬于政府的,變為政府資源,通過運作增加收入。如出租車牌照、交通線路牌以及部分壟斷行業經營權、城市道路經營權等,僅拍賣出租車牌照,近四年就有6000多萬元落入財政囊中。 過往,人們提到財源建設往往會踏入兩個誤區:一是一講到財經建設,財政就必須拿錢;二是財政部門抓財經建設就是直接插手經營,如過去投資公司發放貸款、設立財政周轉金、直接派人到企業去管理等。仿佛自己的責任田沒有耕,而耕了別人的責任田,有越俎代庖之嫌。如何走出這種長期以來的誤區?樊忠達和財政局一班人結合實際,經過深思熟慮,給財經建設下了這么一個定義:財經建設是政府運用資金投資、政策引導、利益調節、產權置換等手段,使經濟總量指標、結構優化、效率提高、資產資源變現,從而增加納稅主體、擴大稅基、實現財政征收的過程。 郴州市財政部門身體力行,近年來通過投資、產權交易、激勵、管理、經營、改革等手段,拓寬路子、創新措施,形成合力,使得全市綜合經濟實力和財政實力逐步壯大、財政宏觀調控能力進一步增強,財源建設資金投入機制日趨完善,財經建設考核激勵機制逐步健全。 財源建設,為郴州市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厚實的財源。有了錢,就有能力更加廣辟財源,形成良性循環。五年來,財政用于支持項目建設和園區建設、落實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等方面資金達到110.44億元;支持國企改革,市財政投入10.67億元,安排兜底資金1.19億元,掛帳8233萬元。從2002年4月至2005年12月,全市各級財政資產資源、產權交易部門通過招標、拍賣、協議轉讓等多種方式,共舉行產權交易活動1195次,產權交易總額達25.47億元,上交財政7.87億元。市國有資產經營中心成立后,上交市財政1.8億元。還籌資1.2億多元建設湘南學院和公安兼管中心。 公共財政露芳容 郴州市財政部門的同志常提到“三財”之道,即生財是基礎、聚財是關鍵、用財是目的。財政收收支支里面體現著政府的重大經濟政策和政府的活動方向。從長遠來看,要千方百計做大蛋糕;從眼前來看,必須加強財政管理。在不放松抓收入的同時,必須把財政工作的著力點放到支出改革和加強支出管理上來。如此一來,建立科學管理、公正的公共財政體系顯得勢在必行。 “十五”期間,郴州市各級財政部門按照構建公共財政的要求,把財政改革作為貫穿財政工作一條主線來抓,全面規范財政資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為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發揮了重要作用。據該市財政局相關同志介紹,近年來,他們在八個主要方面通過強化、完善、改革的方式,推行公共財政體系的建立:全面推行會計集中核算改革。早在2002年7月,市本級會計集中核算中心就正式掛牌運作,200個市直行政事業單位進入“中心”核算,注銷銀行帳號328個,解決了單位多頭開戶頑癥,拒絕了不合法不規范開支,強化了財政資金監管;深化政府采購改革。2001年政府采購辦成立以來,政府采購和規模不斷擴大,全市共組織政府采購9499次,采購規模達19.97億元,節約采購資金2.22億元,去年該市又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印刷、會議、保險、維修、加油全部定點采購。 2005年起,郴州市對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實行全面免稅,走在了許多地方的前頭。這是該市快速響應中央國務院號召、扎實開展農村稅費改革的結果。據統計,全市有357萬農民從中受益,人均減輕負擔75.7元。與此同時,他們完善了部門預算改革,試點單位擴大到16個部門33個單位;強化了“收支兩條線”管理,避免了非稅收入在財政體系外循環;繼續深化財政投資評審,市本級近三年共評審財政投資項目49個,評審金額7.2億元,節約財政資金1.78億元;正式啟動財政績效評價,去年制定出臺了《郴州市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辦法》,啟動了第一批績效評價項目;推行“鄉財縣管鄉用”政策,實現了鄉鎮財政資金所有權、使用權、審批權與管理權、監督權相分離,大大提高了資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益。除此之外,記者了解到,郴州市還推行了國庫集中收付試點改革、公務用車定編改革、行政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等系列改革,有力地促進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的增強。 保障有力構和諧 走進如今的郴州市,市容整潔、社會和諧、秩序良好、充滿活力的新氣象令人為之心動。外人評價說,昔日灰頭土臉的郴州,已變成名副其實的“湘南明珠”。“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 外人看到的只是表象,追根溯源,正是郴州人的理財觀念和理財思路發生重大轉變,帶來了地方財政實力顯著增強的結果。正因有了顯著增強的財力做支撐,才使得財政支持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在郴州市財政局,記者隨手翻開一組數據顯示,2005年,全市一般預算支出累計達49.47億元,增長達1.65倍。成倍增加的支出,有效地保證了關系到全市改革發展的穩定推進。 早在2001年,郴州市財政局在集中全局領導和干部職工智慧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新理財思想,改革理財模式、購建理財機制、突出理財重點、提高理財水平”的財政總體構思,為近年來財政卓有成效開展工作指明了方向,由此派生細化的四個服務、一個確保、五個傾斜、五個轉變為人稱道。四個服務即為四大家領導行使職權服好務,為市委市政府實施重大決策服好務、為發展改革穩定服好務、為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服好務;一個確保即確保行政事業單位工資和正常運轉;五個傾斜即向經濟發展傾斜、向改革傾斜、向社會穩定和公共安全傾斜、向民生民本傾斜、向小康小戶弱勢單位傾斜;五個轉變即變消極保障為積極保障、變被動付帳為主動買單、變包攬式保障為公共財政保障、變保障養人為保障辦事、變無限制的保障為節約有效的保障。 基于以上“服務”、“確保”、“傾斜”、“轉變”等理念,“十五”期間,郴州市財政行政性支出實現了零增長,而農業、科學、衛生醫療、撫恤救濟費等有關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支出卻在大幅增長。市財政大力支持解決“三農”問題。貫徹落實國家出臺的“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大幅增加了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全市面向農民的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涉農補貼累計達1.4億元,11個縣(市、區)全部實現了“一折通”發放,大大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促進了農民增收;郴州市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建立,同樣得益于財政支持力度的加大。五年來,全市累計安排社會保障投入達10.5億元,年均增長16%。共有5萬余人次享受了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補助,11萬余人享受了城市低保補助,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9.02萬人,其中下崗職工再就業8.35萬人。在自然災害救助中,累計籌集救助資金7000多萬元,緊急轉移安置災民100多萬人次,救助災民生活300多萬人次,重建災民住房2萬余間,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走進郴州的農村,你會發現建得最漂亮的房屋是當地的學校。這也緣起于財政的大力投入。“十五”期間,郴州教科學事業發展資金達到46億元,年均增長19.34%。全市籌措3622萬元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的“兩免一補”政策,免除了16.53萬農村中小學生的教科書和學雜費。籌措資金近3億元,改造了農村中小學危房744萬平方米。在此同時,郴州全市還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推進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記者走訪郴州城鄉,人們溢于言表的還有他們的旅游。記者注意到,并無特別突出品牌的郴州旅游業近年來發展異常火爆,東江湖、溫泉、莽山等等,品牌越做越響,郴州成了粵港澳的“后花園”、“度假村”,其旅游產業所占GDP達8%以上,這同樣得益于財力不遺余力的支持。如今到郴州稍有名氣的景點景區旅游,路面都得以硬化,小車都可直達。五年中,郴州市投入城市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都是大手筆,共花財力達26.89億元,年增長達47%。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投產。僅以交通為例,近年建成了郴資桂高等級公路、魯永公路、桂嘉公路交通干道,新增高速公路達120公里。 光榮屬于過去,夢想成就未來。站在“十一五”的起跑線上,郴州財政面臨怎樣的形勢?又有怎樣的謀劃與布局? 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步伐加快,全國出口加工區和全省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在郴州的設立,無疑更加有利于郴州外向型經濟的加快發展,這使得其外部宏觀發展環境更加優化;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泛珠三角經濟合作的正式啟動以及湖南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一點一線”區域發展等,使得郴州在農業、能源、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支持的優勢更加明顯,剩下的,只看富有進取創新精神的郴州人如何抓住機遇了。 近日召開的郴州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描畫了“十一五”該市財政增收的藍圖:到2010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80億元,年均增長13%。力爭實現地方財政收入過6個億的縣(市、區)3個,過5個億的兩個,過四個億的一個。到2010年,全市財政總支出達到70億元,年均增長11%。 看看走過來的路,人們似乎有充分理由相信:除長沙外已領跑全湖南省地市財政多年的郴州,定會以更加矯健的身姿迎接挑戰,實現夢想。嬗變,更在不遠的歷史關口。 |